g小調第二十五交響曲 Symphony No.25 in G Minor, K.183
莫這部作品一開始的四個小節中,那種動蕩不安的切分音便顯現出《g小調第25交響曲》帶有了獨特而鮮明的“狂飆”特征,在旋律的線條處理上,顯現出巴洛克音樂的遺風,顯得躁動和粗獷。僅僅是這個起始,與作曲家此前或此后創作的那些具有熱烈、輝煌氣質的宮廷式開場,就有著極大的不同。隨著曲目的行進,我們會越發感覺其身上所體現出的迥異個性。在這個樂章隨后的反復部分中,雙簧管獨奏表現出的長音,凄涼而哀傷;第三部分轉為大調,持續著敲打的聲響,有驅近的感覺。
總攬這部交響曲的整個第一樂章,充滿著激動不安、沉重緊張的情緒,這在莫扎特此前創作的數十首交響曲中是極其少見的,尤其是莫扎特對于尾聲的處理,更加重的旋律的悲劇色彩。
同時作曲家還曾指出,為了充分體現出這一樂章的份量,前后兩個半闕都必須再作反復,以嚴謹且相對龐大的結構加深其效果。所以如果完全按照作曲家的要求去演奏,那么《第二十五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在長度上相比莫扎特此前的所有交響曲創作,篇幅是最長的,甚至這一個樂章的長度便抵得上早期交響曲整部作品的長度。
第二樂章是傳統的慢板,在這里莫扎特用巴松管擔任主角,與弦樂器進行巧妙地應答。舒緩的旋律以及巴松管那略顯柔軟、昏暗的音色,讓這個樂章充滿著一種奇特的憂郁氣質——優雅中略顯一絲陰沉、平靜中顯出一份抑郁,雖然音樂本身并不激烈,但卻充滿著非常強烈的感染力。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以整齊而莊嚴的齊奏開始,但聽眾可能感覺不到這段舞曲中有多少歡快和愉悅的氣氛,因為g小調的旋律充滿著悲苦的訴求。莫扎特在中段將音樂轉為G大調,管樂器奏出了一段相當恬靜優美的旋律,沖淡了原本哀傷的氣氛,但接著又回到樂章開始部分的旋律,似乎短暫出現的陽光重新被烏云所遮掩,一定程度上也表明這部交響曲總體風格上是一出悲劇,而非喜劇。
快板的終曲樂章為奏鳴曲式,它義無反顧地回到第一樂章嚴峻、緊迫而躁動的氣氛上,不過更多了一份斗爭氣氛。樂章的開始部分是急切的管樂弱音齊奏,但緊接著樂隊的齊奏噴薄而出,似乎是前面三樂章強烈壓抑后的一次集中爆發。然而即便是爆發,g小調的旋律卻讓快捷、強烈的音樂始終貫穿著一種隱藏于表面之下的壓抑氣氛。偶爾的抒情段落會帶來片刻的松弛,但卻總是稍縱即逝,以至于灰暗的色調始終籠罩著整個樂章。
人們喜歡用“音樂世界里永遠的陽光”來形容莫扎特的作品,然而在不少聽眾聽來,作曲家最動人的恰恰是一些缺乏陽光氣質的旋律,這部《g小調第25交響曲》便是很鮮明的例子,它被公認為莫扎特青年時期最杰出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