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鐵良(資料圖片)
“在一個十幾平米的辦公室里,老師和學生坐在同一個長沙發椅上,面對一臺電腦,一臺yamaha立式鋼琴,序列、原形、樂句、倒影、舒伯特、舒曼、勛伯格、結構、夜曲……他們探討著這位學生畢業作品的內容,老師時不時會用腳打起拍子、或者在鋼琴上隨意彈奏一個片段,有時還會哼唱起來,聲情并茂的引導讓本來在創作中遇到瓶頸的學生,慢慢地重新回到創作的軌道上。”
置身于這溫馨的畫卷中,看著這對沉醉其中的師徒,我也有些陶醉了。他們幾乎忘記了我這個外人的存在,探討完學術問題后,學生又跟老師談起了畢業后的去向,當我被他們的話題吸引,在不經意間插了句話時,老師才把目光投向了我,連忙對我說:“不好意思啊,讓你等這么長時間。”
這位老師就是尹鐵良,他是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音樂科技系主任。我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博士生導師也能和我拉起“家常”。本來設想的一場關于各種學術問題以及硝煙戰火時、抗震救災時創作經歷的正式訪問,在尹鐵良老師的侃侃而談中變成了一次交心式的聊天、拉家常。回想起和他聊天的情景,尹老師的瀟灑、儒雅、親和力讓一種溫暖的感覺一直在延續、升騰。他的思想上善若水,他的創作讓人嘆為觀止,他的教學時刻激情自若。他跟我談的字字珠璣句句精華,讓你根本無從取舍,他在創作道路上的藝術成就,在教育事業上盡心盡力,以至于在生活中悠然恬淡,每一件事都如此閃光奪人無從取舍……
29年教齡 作為老師最主要是引導學生
“我很喜歡上尹老師的課,因為尹老師比較尊重我們的想法,并且他還會跟我們探討這些想法,不像有的老師那樣死板的教學,另外尹老師也特別隨和,無論是跟他上課還是聊天都很享受。”這是采訪前我在和他的學生聊天時得到的信息,開始我并不完全相信學生對老師的這種描述,但當見到尹鐵良并與之交談后,我所有的疑慮完全消失,學生的話變成了尹老師的真實寫照。
1982年尹鐵良畢業于河北師范學院音樂系,畢業后分別執教于衡水師范學院、河北師范學院、河北師范大學和首都師范大學。在29年的執教生涯里,從教的地點幾經輾轉,但是老師這一身份從來沒有變更過,談到如何教學生時,尹鐵良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作曲這個專業本來就是培養個性的,學生有想法時可能老師都想不到,這時候你給他槍斃了、扼殺了,鬧不好他一生可能都寫不出東西來。因此作為老師,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引導,引導他的想法變成熟、引導他在自己的風格上創作出好的作品。另外不要隨意跟學生發脾氣,那樣肯定會影響學生的情緒,學生有情緒不想學了,會毀人一生啊”
在將近30年的教學生涯里,尹老師從未放棄過這一育人理念,這不僅讓他成為學生公認的好老師,更成為學校乃至全國老師學習的楷模。1991年剛剛從教九年的他便獲得了全國優秀教師,這是老師行業中最高的一個殊榮,并且每個老師終身只能獲得一次。他還曾多次被評為學院和學校的優秀主講教師及優秀教師。
成績的背后,是無數艱辛的付出。尹鐵良最多的時候在一個星期里要上20多節專業課,雖然課程多,任務重,但尹老師毫無怨言,并且還主動舍棄周末的休息時間,為專升本的學生教授配器課。
配器課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會遇到很大難度,因為各個教學班和每一個學生的基礎、水平、對樂器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為了取得最佳的授課效果,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他常常在課前做大量的案頭工作,為學生準備最詳細的音樂作品音響,有時甚至備課到深夜,但他上課從未遲到過,正如他所言:“當老師首先要踏實做人,認真做事,要無愧于自己的學生。”
在29年的教學工作中,尹鐵良不僅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也取得了累累碩果。近年來出版了多部著作及教材,如《自然組合的小樂隊配器指南》、《聲樂作品分析與作曲技法研究》、《歌曲創作基礎》、《音樂基礎教程》、《兒童歌曲創編》等。其中《歌曲創作基礎》獲得200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同時獲得首都師范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他完成的北京市教委的哲學社科項目《混合型樂隊配器基礎》,在教學中運用,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0年黨齡 我為這個身份而感到自豪
談完了教學,我們便聊起當下最“紅”的話題——建黨九十周年。聊起這個話題,尹鐵良臉上的洋溢起自豪的笑容,聊到高興時,他還唱起了正在制作當中的獻禮90周年的電視劇《烽火長城》中的片尾曲:“開花兒鞋,光板兒腳,一桿老槍掖在腰……”
為了能給黨的90歲生日獻上自己的一份禮物,教學任務繁重的尹鐵良除了《烽火長城》的作曲工作外還擔任了總政歌劇團新編歌劇《永不消失的電波》的配器,并且閑暇之余還為央行寫了一首歌曲——《央行永遠跟黨走》,“90年的崢嶸歲月我們共產黨真是做了很多偉大的事情,我為這個身份感到自豪。”
尹鐵良是1981年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入黨30年,他不僅用飽含激情的創作謳歌了黨,而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認真履行著黨員應盡的義務。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他身上得到很好的體現。1987年12月,云南老山前線某部急需一人搞音樂創作,領導推薦了尹鐵良。尹鐵良認為,體驗軍人生活是自己的創作必須要做的功課,雖然條件艱苦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許多朋友得知這個消息后都勸他說,前線很危險,弄不好就回不來了。當時尹鐵良已經是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的頂梁柱,他完全可以申請不去,但是一想到自己黨員的身份,在妻子的鼓勵下,他毅然選擇了只身前往。
《貓耳洞人》、《道一聲平安》、《忘不了啊,九百九十座墓碑》、《貓耳洞里上大學》、《士兵暢想曲》、《士兵風流歌》……這些歌曲都是在艱苦、危險的戰地生活中創作的,這些感人至深的作品凝聚著他的淚水、汗水,更凝聚了一個黨員的心,這也讓他從此擁有了人生最寶貴的財富。當他自豪而又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枚三等軍功章向我展示時,我分明看到了尹鐵良的眼睛里閃爍著的激動的淚花。他說:“我獲得榮譽很多,但這一枚軍功章是我最為看重的。因為作為地方的作曲家,能獲得軍隊頒發軍功章,而且是在戰時獲得的,真是太不容易了”
2003年非典時創作的《白衣天使》、汶川地震時創作的《大愛無言》、《士兵兄弟》,都是尹鐵良在非常時期從內心深處迸發的情感,“《士兵兄弟》是在開完學術會,回京路上的候車室創作出來的,當時看著地震的畫面,看著于文華用手機傳給我的歌詞,兩個小時我便寫出了這樣一首曲子,寫完之后我的眼睛濕潤了,那些戰友真是太辛苦了。”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無論任何時候尹鐵良都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建黨85周年之際他創作了這首歌曲,“這首歌真是唱出了每一個共產黨員的心聲,當然也包括我自己。”
400余部作品 合理的創新才會走向成功
身為作曲家,用音樂記錄事件,用音樂描述生活,用音樂謳歌時代,用音樂道出百姓的心聲是他們的工作,也是他們的責任。但是像尹鐵良這樣創作各類音樂作品400余部,獲得獎勵50余項的作曲家實在不多。
影視音樂、管弦樂作品、歌曲、舞臺劇音樂、晚會音樂,無論哪種類型的音樂,他都做到了極致并且得到了認可:大型民族舞劇《軒轅黃帝》音樂獲得文化部第七屆文華獎——音樂創作獎;京胡與樂隊《虞姬》獲首屆全國音樂電視評獎金獎、音樂獎;小提琴與樂隊《鄉思》獲第二屆全國音樂電視評獎金獎;合唱《孩子的甜夢》獲2007 北京合唱節優秀作品獎;室內樂《網Ⅰ——為改變定弦的四件弦樂器的空弦而作》2003 年成都國際新音樂節世界首演;室內樂《圖象集三頁》2007 年由瑞士新音樂團在武漢國際現代音樂節世界首演;室內樂《辭章四闕》2008 年北京中韓作曲家新音樂會世界首演;鋼琴三重奏《網》2009年在韓國大邱國際音樂節世界首演……
談到影視音樂,尹鐵良特別談到什么樣的影視音樂才算是成功的?他說:“有人說一首歌讓人記住算是成功,我認為則不然,我認為一首歌能夠反映劇情和塑造了人物才算成功。音樂和人物、故事以及情節達到高度統一這才算是成功,有些影視劇主題歌雖然讓別人記住了,但是沒有記住電視劇,那不叫成功。”就是秉持這樣的原則由他作曲的《平原槍聲》、《這群漢子》、《紅石敖包》等影視劇不僅讓人們記住了其中的歌曲,還讓人們記住了馬英、額日巴拉……
“不管什么樣的音樂,舞臺劇也好,管弦樂也好,歌曲也好。都離不開“創新”二字。但創新絕不是一味的追求那種荒誕的“標新立異”,而是要在學習世界優秀的作曲技法成果的同時,如何創造性的合理的運用在自己的創作之中。”聽著尹鐵良的話,我的角色似乎從記者變成了學生,尹鐵良開始聲情并茂給我講述室內樂《網》系列的《網Ⅰ——為改變定弦的四件弦樂器的空弦而作》所運用的創新作曲手法以及作品所表達的內容:“序列主義音樂是現代音樂的一個重要的表現主義音樂風格,我的作品借鑒了序列音樂的方法,將弦樂器的四根線重新定弦,產生各種不同的“弦序列”并用各種展開方法進行創作的。”“作品的題目也很有意思,“網”是一個極具社會性的重大命題。人都生活在各種“網”之中,“網”不僅僅具有控制力,它還體現出秩序,甚至情感……”在他的講解下,我似乎感受到了各種弦樂器的音響和它們表達的情感,一種從未有過的情感在我的心頭產生強烈的糾結。也許,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吧!
除此之外,在流行音樂風靡的時代尹鐵良還非常關注中國兒童的音樂生活,為他們譜寫了《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森林中的故事》、《沒有星期天的馬戲團》《灰姑娘》、《美人魚》等多部兒童舞臺音樂劇,受到小朋友的熱烈歡迎。
55年人生
人生最大樂事莫過于享受天倫
如此多的成功作品,不熟悉的尹鐵良一定會認為,他一定是只懂得工作的工作狂。然而卻恰恰相反,他是一個非常懂得享受生活、注重生活品質的人,在他們家雖不算大但很有趣味的小院里種了各種蔬菜、瓜果以及花草,“我和老伴兒把它們照料的都很好,在這里常常會有一種找回童年的感覺,”,說到“老伴兒”,尹老師非常語重心長:“我的老伴對我、對這個家的貢獻最大啊……”“我喜歡做飯,每當兒子、兒媳回來,我都會親自下廚弄上幾個拿手好菜……”尹鐵良開心向記者講述著自己的幸福生活,從他可愛的笑容里記者能夠感覺到,人生最大的樂事莫過于享受天倫。
在和尹老師的交談中,還有一種身份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校友與老鄉。這種身份讓我更近距離的看到了尹老師的點滴。尹鐵良原是河北省武強縣人,從小受到作為梅派京劇票友的父親的影響,加之武強縣是全國年畫之鄉的緣故,因此自小就受到了較好的音樂與繪畫的藝術熏陶,后來他考進縣文藝宣傳隊拉二胡、小提琴,并兼任布景的繪制。之后被選調到衡水地區梆子劇團。1982年,一曲《新疆之春》和由他自己改編創作的《壯錦獻給毛主席》的小提琴演奏使河北師范學院的主考老師們驚嘆不已,音樂系錄取了他,畢業后又到中國音樂學院師從著名作曲家施萬春先生深造……尹鐵良就是這樣,一步步踏實地走到了今天。
雖然尹鐵良已在這個繁華的大都市——北京扎根立業,但是他的心依然牽掛著家鄉的一切,即使再忙,一年當中他至少也要回家兩次,在爸媽墳墓面前說說話,看看自己的兄長們、侄輩們、孫輩們:“跟他們在一起,我真的很開心、很舒服。”
這就是尹鐵良,他重感情,生活也充滿情調,這也許是他能夠創作出如此多成功音樂作品的最終原因吧,應了那句老話“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秉持著這樣的生活原則,我想尹鐵良還會創作出更多為人稱贊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