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意大利(Denxieme Annee:Ltalie),作于1838—1839年,另有補遺《威尼斯與拿波里》3曲,作于1869年。1837年,李斯特帶瑪麗與長女布蘭迪到意大利,在米蘭逗留一段后,在科摩湖畔的貝爾拉喬過年,瑪麗在這里生下了科西瑪。然后又經(jīng)威尼斯、羅馬、拿波里而回維也納,這一集描寫的是對在意大利接觸到的,文藝復(fù)興時代巨匠們創(chuàng)作的“充滿至善至美的藝術(shù)性和被十分統(tǒng)一的”作品印象。《意大利》共7曲:
1.婚禮(Sposalizio),描寫對羅馬教皇大廳拉斐爾的壁畫名作《婚禮》的印象。
2.沉思的人(Il Pensieroso),對梅迪契家族墓碑上,米開朗基羅所刻的“黎明”與“黃昏”兩座沉思默想的人的印象。
3.羅沙的小調(diào)(Canzometta del Salvator Rosa),羅沙(Rosa,1615—1667),17世紀(jì)意大利的著名畫家、詩人,羅沙亡命時所作小調(diào),表現(xiàn)的是“我經(jīng)常變換我的住處,但是我的希望沒有變,我經(jīng)常保持同一的我!
4—6,對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的十四行詩的印象。從彼拉克的代表作《抒情詩集》(Canzoniere)中選出3首詩,以鋼琴表現(xiàn)。
4.47號,彼特拉克的詩原意為:“到我去世仍一直愛我的你,當(dāng)你的芳名從我的嘴里迸發(fā)出來時,在對我來說是屬于我的一切的你的名字上,請賜予惠贈。你的芳名永不磨滅,我的思念也將永恒不逝!
5.104號,詩原意為:“即使亂了平靜的心情,又極端地厭惡自己,我仍然在向人求助。能夠救我的,我的愛人呵,只有你一個而已。”
6.123號,詩原意為:“看到了天使一樣的她,我就覺得人生就像夢幻。在萬籟俱寂的我的周圍,竊竊細語的,只有傳來溫柔傳言的微風(fēng)而已。”
7.但丁讀后感(Apres une lecture du Dante),奏鳴曲,標(biāo)題取自雨果作于1836年的詩集《內(nèi)在的聲音》(Les Voix interieures ),內(nèi)容當(dāng)然是李斯特自己讀但丁的《神曲》第一部《地獄篇》的印象,表達但丁所描述的“悲嘆、倨傲、淫亂、憎惡、饑餓”的地獄景象。
第二集補遺部分為《威尼斯與拿波里》(Venezia e Napoli),作于1869年,共3曲:
1.船歌(Gondoliera),根據(jù)佩魯奇尼(Peruchini)的短歌《小船上的金發(fā)女郎》的旋律。
2.小曲(Ganzone),根據(jù)羅西尼歌劇《奧賽羅》中劃船時唱的小曲《孤獨的悲嘆》的旋律。
3.塔蘭泰拉舞曲,其中段的優(yōu)美旋律乃科特勞(Guillame Louis Cottrau,1797─1847)的歌曲旋律。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