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3 in C Major Op.26)是普羅科菲耶夫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五部鋼琴協奏曲中最受人們喜愛的一部。這首協奏曲音樂語言的特點,是民俗性與復調手法的結合,顯示出作曲家創作出個性的高度成熟。音樂時而嬌媚、時而粗野、時而安詳寧靜、時而幽默風趣,對比豐富,變化萬端。這部協奏曲鋼琴技巧的難度令人瞠目,但效果驚人,因而被稱為“吃力而討好”的作品。他已成為大鋼琴家爭相演奏以顯示自己高超技藝的20世紀經典鋼琴名作之一。
第一樂章:行板-快板,C大調,4/4拍,自由奏鳴曲式。
音樂反映出明朗、樂觀和盎然生趣的情緒。急速的音流引出獨奏鋼琴那熱情洋溢、充滿動力的第一主題。接踵而來的第二主題,旋律曲折、零碎,節奏機械、和聲緊張而尖銳。樂曲中段鋼琴上華麗的音型與樂隊相互結合,像是對俄羅斯的大地,茂密森林和寬闊的草原的贊頌。尾聲,重又卷入那旋風般滿無節制的進行,然后猝然中斷結束樂章。
第二樂章:小行板,e小調,4/4拍,變奏曲式。
由主題及其五次變奏和一段相當擴展的尾聲組成。樂章的主題充滿一種溫柔的笑意。隨后的五次變奏以自由處理這一基本主題核心為基礎而展開。第一變奏以與主題相同的速度進行,首先由鋼琴滑奏的音型開始,以鋼琴獨奏的和弦單獨柔和的陳述主題,隨后木管組出現主題,鋼琴用顫音音型為之裝飾;第二變奏為快板,鋼琴突然出現粗獷的風格,小號響亮地奏出主題,然后主題再加以變形,經過各種樂器進行裝飾變奏;第三變奏為中庸的快板,樂曲變得少有沉著之感,樂隊采用4/4拍,而鋼琴采用12/8拍。鋼琴的音樂以節奏重音交錯的三連音音型連續為特點,樂隊演奏的主題已經過變形而面目全非;第四變奏速度轉慢為行板,鋼琴奏起冥想性的變形主題,弦樂加弱音器為之襯托。不久鋼琴奏起帶有幻想味的華麗音型,快速的經過句不時出現全音階的因素和連續的大三度平行進行,反映出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的某些影響;第五變奏是適度的快板,這里音樂又開始活躍起來,鋼琴的低音區出現生動的節奏型不停地向上推進,這種節奏化的音階上行數次反復,發展成怪誕的音樂,并越來越華麗輝煌。最后,樂隊演奏擴大了的主題,鋼琴以斷奏一面加以華彩型的裝飾,一面緩慢地結束樂章。
第三樂章:適度的快板,C大調,回旋曲式。
音樂具有沸騰的舞蹈性效果,鋼琴和樂隊在急速的進行中相交替,技巧性的光輝轉化為英勇的情緒,反映了民間節日狂歡的形象。開始由低音弦樂撥奏和大管同以氣走的形式呈示出回旋曲明快的主要主題。第一插部主題的旋律并不鮮明,以附點節奏加以快速華麗的經過句為特征,樂隊也用同樣的音型化片斷與鋼琴的音響交相輝映。經過簡短的主要主題的再現進入第二插部,這部分速度加快,樂隊富于表情地奏出抒情的主題,旋律中含有大量的變化音,是一種現代性的音調。這段抒情樂觀的音調輕柔地結束后,鋼琴奏出諧謔風格的旋律。低音平淡的節奏型襯托著上聲部靈巧的跳動。樂隊不斷與鋼琴形成應答,將音樂推向熱情的高潮。隨后樂曲回到快板,一次次的再現主要主題,不久鋼琴彈出不協和和弦的快速音群,展開機械化的效果。最后以強烈的節奏和猛然前進不協和和弦的快速音群,展開機械化的效果。最后以強烈的節奏和猛然前進之勢華麗的結束全曲。
鋼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簡稱piano,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