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夏季音樂節有機會聆聽英國皇家愛樂演奏的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交響曲》。有人評論這部交響樂艱深難解, 這是事實。當年“肖十”曾在音樂界引起廣泛爭論。該曲寫于1953年,那年正值斯大林逝世。所以,音樂界傾向于肖氏以這部作品來慶祝斯大林死亡的觀點,表達自己久被抑制的憎恨心情。而作曲家本人卻說,這部作品表現的是“現代人強烈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肖氏音樂的復雜性,并不限于“肖十”。1937年,他的《第五交響曲》受到音樂界一致好評當時他的一部歌劇正遭受官方猛烈批判使他免于流放西伯利亞之災。而肖氏向公眾承諾他的下一部交響樂題材是列寧。
結果相反,他的《第六交響曲》卻是一部郁郁沉思、彌漫著凄涼情調的作品。“肖六”完成于1939年,查一下歷史就可以知道,1939年8月,在德國納粹占領波蘭、發動“二戰”前夕,蘇聯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對國內文藝界的管制趨于放寬。可以假設,“肖六”是肖氏在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下按照自己的心愿創造的最發自肺腑的音樂。
不過,肖氏也沒有“踐約”。14年以后的1961年,他終于完成了以列寧為題材的作品《第十二交響曲“1917年”》。該曲的四個樂章分別被冠于“革命的彼得格勒”、“拉茲列夫”(列寧流亡國外的住地)、“阿芙洛爾”和“人類的黎明”等標題。讀過中學歷史的人對這四個標題及其所代表的事件都是十分熟悉的。聽“肖十二”,好比是在欣賞一首無比雄偉的歷史敘事詩。
肖氏于1958年被授于列寧獎金,1960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61年完成了歌頌列寧和十月革命的“肖十二”,又一次奠定了他在蘇聯音樂界“無冕之王”的地位。緊接著他又于1962年創作了巨作《第十三交響曲“巴比亞爾”》,再次向世界證明他是一位有良心和社會責任感的音樂家。“巴比亞爾”是烏克蘭首都基輔附近的一個溝壑,“二戰”期間,納粹占領軍在那里殺戮了約15萬人,其中主要是猶太人,包括大批婦女兒童。烏克蘭詩人葉甫根尼・葉夫圖申科的著名長詩《巴比亞爾》悼念戰爭中的無辜受害者,隱晦抨擊了當時蘇聯存在的反猶傾向。
“肖十三”有五個樂章,全部伴有人聲演唱。第一樂章是“巴比亞爾”,后四個樂章也是以葉夫圖申科的詩為內容的,對當時蘇聯社會的時弊,如物資匱乏,買食品要排隊,老百姓恐懼“克格勃”夜間敲門,人人文過飾非、不講真話等等,都加以嘲諷。1962年12月首演后,立刻被蘇聯當局封殺達十年之久。1970年,該曲由尤金・奧曼迪指揮費城交響樂團在美國首演。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和文學、繪畫有很大的不同,作曲家比較容易蘊藏自己的真實想法。肖氏留給我們精彩的作品,同時也留下他創作這些作品時的糾結。或許,正因為有這些糾結,他才能創作出如此輝煌無比的音樂。作者:周炳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