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前身是1992年12月成立的音樂系,2006年6月更名建院,F有專職教師46人,其中高級職稱20人,占43%。教師中有博士、碩士學位的21人,占46%。兼職教授 8 人,外籍教師2人。學院下設聲樂、鋼琴、器樂、理論 4 個系,設有音樂教育、音樂文獻及藝術實踐三個研究所和中央音樂學院音樂考級服務中心,擁有四個江蘇省省級大學生藝術團即民樂團、管樂團、舞蹈團、合唱團。
教學科研
在科研工作方面,學院制定了嚴格的科研工作量化細則與科學的獎勵機制,極大地激發了教師從事科研工作的熱情,一批高水準的學術成果與高級別的科研立項陸續產生。馬東風教授的專著《音樂教育史研究》與《調性與和聲技法探究》在學術界產生廣泛影響,《音樂教育史研究》被評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優秀創新成果三等獎,并已成為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考博、考研的必備參考書目。近幾年,教師在《中國音樂學》、《中國音樂》、《人民音樂》等音樂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的數量穩步增加,如2008年在核心期刊的發文數就占到了該年度論文總數的40%;科研立項與科研獲獎的級別與數量也有了顯著提高,如王志軍副教授先后獲得省哲社基金項目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立項,王躍萍副教授獲省教育廳高校哲社基金項目,歐蘭香副教授獲江蘇省藝術科學課題立項。馬東風教授、沈濤副教授曾獲教育部藝術教育科學論文一等獎,王志軍、吳躍華等老師論文曾獲二等獎。
藝術實踐
藝術實踐是我院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根據專業不同創設形式多樣的藝術團體讓學生們廣泛參與其中,在大量的實踐過程中提高其專業水平,是學院辦學的重要內容與鮮明特色。在師生們長期不懈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中,多個學生藝術團體在國內外一些較有影響的音樂賽事中屢獲殊榮,其藝術水準獲得了同行與社會的高度認可。民樂合奏《胡旋》獲江蘇省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特等獎,舞蹈《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獲第五屆江蘇省大學生文化藝術節舞蹈大賽特等獎、管樂合奏《生命的色彩》獲第四屆全國校園文藝匯演一等獎,合唱《掀起你的蓋頭來》獲江蘇省第二屆藝術展演二等獎。由于成績顯著,特色鮮明,在剛剛結束的省級藝術團評審活動中,學院民樂團、管樂團、舞蹈團、合唱團脫穎而出,被江蘇省教育廳授予江蘇省省級大學生藝術團的光榮稱號。
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與課堂教學是學院教學工作的兩大中心任務。對于課程建設,學院進行了一系列的建設與改革,要求所有課程都要建設成為規范化課程,校級重點課程數量繼續增加,力爭高級別的精品課程與教學團隊有突破。學院先后完成了10余門主干基礎課程的建設,8門課程被評為學校重點建設課程。歐蘭香副教授主持的《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被評為省級一類優秀課程,馬東風教授主持的成人教育《基礎和聲學》課程被評為江蘇省省級精品課程,費承鏗教授主持的世界銀行貸款項目《高師音樂系教改之路》,已順利通過專家鑒定。對于課堂教學,堅持對于老教師對年輕教師的幫扶與督促制度,實行嚴格的青年教師導師制,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王志軍老師、王矛老師、趙星老師等先后在學校青年教師講課評比中獲得較高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