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的《第六交響曲》,A小調,作于1903-1904年,原作有標題《悲劇》,后被馬勒自己刪除,此曲,1906年5月27日由馬勒指揮首演,在極少數已出版的樂譜中,第二樂章與第三樂章的順序相反。
第一樂章 不太快的有力的快板,A小調,奏鳴曲式
有短暫的序奏,在強烈的和弦下,小提琴以進行曲風格奏灰暗的第一主題.在主題動機形成的經過部,在弦樂分散性撥奏之上,木管呈示有憂郁味的圣詠風格動態,第一小提琴奏出熱情洋溢、壓抑不住憧憬似的第二主題,不久加上鋼片琴增加力度而重復。有人認為,這是馬勒用音樂來表現其愛妻的姿態。發展部從處理第一主題動機開始,第二主題加入后,在小提琴的震音下,鋼片琴奏柔和的和弦,響起鈴聲與鐘聲,圓號奏呈示部的圣詠風格旋律。然后變得優雅,由木管吹第二主題,與圣詠風格旋律一起向前發展,達頂點出現第一主題變形后進入再現部。經過部木管的圣詠風格旋律縮小后再現,然后第二主題比呈示部更為光輝地出現,在低聲部出現進行曲風格節奏而成結尾。長號暗示第一主題,以發展風格形態前進,第二主題由小號擴大成勝利形態,由第二主題形成高潮而結束。
第二樂章 諧謔曲,A小調,三部曲式
指示為“帶著沉重味”,在低音弦樂與定音鼓所奏的節奏上,小提琴出現主部,由圓號與中提琴糾纏,實際上是主部主題以各種樂器來表達。在進入中段前,以小號出現和弦移行。中段交互用3種拍子,指示為“古風地”。雙簧管奏優雅的旋律,此旋律作發展風格進行,接著以自由方式再現第一段。中段變形再次出示,結尾以中段動機為主,形成高潮。
第三樂章 中庸的行板,降E大調,三段體
這是田園性情緒的樂章。小提琴表情十足地呈示第一主題.加入管樂后,飄散著優美的情緒,圓號加入呈田園風味。中段帶有鈴聲,也動員了豎琴與鋼片琴。第三段木管再現主題,小提琴以對位法糾纏著木管,以自由方式將第一段主要旋律全部再現后,增加力度以造成高潮。
第四樂章 終曲,C小調
強有力和弦中,鋼片琴與豎琴奏出分散和弦后,小提琴出現序奏主要旋律,然后由中庸的快板逐漸高揚,進入主部有力的快板。在主部中,先由木管和小提琴強烈地呈現第一主題,圓號呈示第二主題,小結尾時各打擊樂器活躍地加上序奏動機,營造出多彩的效果。發展部除兩個主題外,亦用上序奏材料給予對位處理,共有3部分:第一部分處理序奏材料與第二主題,第二部分處理兩個主題,第三部分再營造出全曲高潮,其中和弦的琴槌敲擊,據馬勒對妻子敘述這是表現“英雄受敵人3次打擊,在第三次像大樹一樣倒了下去”。之后省略再現部,以悲劇性的沉重結尾作結束,表現一種消極的絕望。
八角鼓,又稱單鼓。滿族、白族、漢族拍擊膜鳴樂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流行于北京、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