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是奧地利著名指揮家、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逝世100周年紀念日,謹以此文對這位音樂家致以最深切的懷念。
在中國人眼中,奧地利著名指揮家、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很難與眾所周知的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大師相提并論,但正如有評論所言:馬勒是同弗洛伊德、愛因斯坦、喬伊斯和畢加索一樣,幫助理解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的偉大思想家。
他那些將合唱融入交響樂的作品令人沉思。他的交響樂作品規模宏大,長度和樂隊的編制部分都是空前的,再加上場外樂隊和大規模的合唱隊,充分展現了他音樂中的文學與哲理思想。
他的創作主要集中于兩個領域:藝術歌曲和交響曲。在他去世后,大部分作品只受到一小部分人的擁躉,一直到許多著名指揮家重新演繹他的作品,將之推廣到全世界后,馬勒的作品才散發出耀目的光芒。
Ⅰ 三重不受歡迎的闖入者
1860年7月7日,古斯塔夫·馬勒出生在奧地利摩拉維亞的農業小鎮伊格勞,這里種族多樣,各國語言及方言充斥著這個小鎮的集市。馬勒的呱呱墜地,使當時在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統治下的奧匈帝國領地又增添了一名猶太子民。
馬勒曾有一句著名的三重抱怨:三度無家可歸一個生活在奧地利的波希米亞人、一個生活在德國人中間的奧地利人、一個在全世界游蕩的猶太人。無論在哪里都是一個闖入者,永遠不受歡迎。
或許正是這種無所歸依的情愫存在,使馬勒內心充滿了對人世更為廣闊的認識和探索。在他的童年時代,他只需出門沿著皮爾尼茨巷的斜坡向左走上幾步,就 會到達伊格勞鎮那異常空曠的廣場,這里有噴泉、雕像、店鋪,還有演奏著慷慨激昂的曲子的軍樂團。有一次,馬勒在放學途中被一支曲子迷住,竟然忘了解手,結 果發生了讓他一輩子都難忘的尷尬事情。
這種對音樂與生俱來的敏感和喜愛,使馬勒在12歲時便在當地擁有音樂神童的稱號,然而他的家庭及父母勢必都影響了他年幼無知的心靈。他父母的無愛婚 姻導致婚后齟齬頻發,這對夫婦先后一共生了14個孩子,但大多夭折,年幼的馬勒時常在死亡和爭吵的陰影中度過,以致5歲時別人問他將來要做什么時,他回答:殉道者。
家庭的不幸使馬勒比同齡人早熟,也使他很早就接觸到文學作品,像德國民間詩歌集《青年的魔角之歌》后來就被他編成聲樂套曲。
馬勒的父親雖然粗暴,卻十分注重對兒子的音樂栽培,15歲的馬勒去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時,這個釀酒廠老板甘愿拿出部分家用來支持兒子。馬勒在艱苦的 學習中自食其力,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那時在整個音樂圈中,瓦格納和勃拉姆斯是兩大水火不容的陣營,前者代表前進派,后者代表保守派,馬勒義無反顧地喜歡 上瓦格納,在他心目中:瓦格納一開金口,其他人只有緘默聆聽的份兒。
馬勒在1878年7月音樂學院畢業時,獲得了鋼琴演奏方面的幾個獎項,并對當時的藝術和社會思潮極為關注,他參與一個名為“培納斯托弗成員圈”的社 會主義團體,響應政治覺醒的號召,服膺素食主義的理念,并研讀當代重要思想家的論述,其中最大影響之一來自尼采,這位哲人的著作常常成為馬勒靈感的來源。
而在此前一年,布魯克納的《第三交響曲》在維也納上演時遭受冷場,現場只剩馬勒這樣幾個忠實的粉絲,布魯克納后來與馬勒結成了忘年交,并將此曲第二 版的親筆手稿贈與了這位年輕人。關于和布魯克納的關系,馬勒后來曾經說:“我從來沒有做過布魯克納的學生。當我在維也納求學的時候,因為常常加入他的圈 子,使得外人以為我拜他為師。雖然我們之間年齡懸殊,但他向來對我毫不虛偽。他的抱負和理想以及當時對我的評價和了解,的確對我的藝術和我以后的發展很有 影響。因此我深信,我比任何人都有資格冒昧地以他的學生自居,也為此而自豪,今后必定以感激之情繼續維持這種關系。”
畢業后,馬勒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哈爾溫泉”度假勝地當劇院指揮,因條件簡陋、分工不明等情況,他很快便離職,到奧地利最南方的卡尼奧拉公國的萊 依巴赫的省劇院做首席指揮。他在那兒先后指揮了約50場演出,內容從普通的小歌劇到夾帶音樂的話劇,作品多涉及貝多芬、門德爾德、唐尼采蒂、羅西尼、威爾 第、韋伯、莫扎特等人。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