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琴曲。為現存最早的琴曲譜,亦是今天唯一所見的減字譜發明前保存于文字譜上的樂譜。譜前解題說明此曲傳自南朝梁代(《辭海》作陳、隋間)的丘明(494~590)。曲名之前冠以調名,此標題為琴曲中僅見,應是以碣石調表現《幽蘭》的內容。南北朝時期流行碣石舞。現存琴譜有可能是當時碣石舞的曲調。
《碣石調·幽蘭》傳自南朝梁代的隱士丘明。丘明先生是會稽人,梁朝末年隱居在九嶷山,擅長彈奏楚地曲調,尤其是《幽蘭》一曲更是精妙絕倫。這首傳世古曲,得到后世之人無限喜愛,白居易在聆聽此曲后,曾留下“琴中古曲是幽蘭,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靜好,自彈不及聽人彈”的名句。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禮崩樂壞,天下無道日久之時。時人感嘆夫子是一只鳳凰,只可惜遭逢于亂世,夫子卻知其不可而為之。他制法度、定禮樂、振興文教,希望謀求一官半職,來施展自己的抱負,然而卻得不到重用。 漢蔡邕《琴操》云:孔子周游列國,皆不得重用,歸途中見蘭花盛開于幽谷,于是感慨地說:蘭花原是香花之冠,如今卻與野草雜處,猶如賢德之人與鄙夫為伍一樣。于是創作《幽蘭》一曲,來表達自己的無限感慨。 蘭花是一種非常清雅、高貴的植物,生長在深山幽谷之中。然而識者謂為曠世奇珍,不識者目之為野處雜草。雖然如此,蘭花卻能夠寵辱不驚,依然故我。縱使無緣兼濟天下,也能保有生機盎然的一線命脈,雅潔高貴,不同凡俗。
樂曲的曲調十分清麗委婉,節奏緩慢悠揚。譜序中說:“其聲微而志遠。”譜末小注說:“此弄宜緩,消息彈之。”琴曲的開端是深沉憂傷的。二、三段音色變化對比較大,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無限感慨。末尾以清澈的泛音演奏,明朗豁達,透過蘭花性格,象征光明將臨。雖然作者有著生不逢時的抑郁傷感,但卻哀而不傷,如入寧靜致遠無人之境,消歸于內心無限的平和與安詳。靜夜細品,別有一番典雅清凈、悠遠曠達的意境。
孔子能夠成為偉立千載的大德宗師,他的胸襟氣魄,是無限遠大的。縱使屢挫屢敗,卻仍能道心彌堅,愈挫愈勇,這無不緣于孔老夫子哀生民之多艱的無盡悲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