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曲又名《橋》,是江南絲竹音樂八大名曲之一。
演奏時,絲竹樂器相間排列,獨奏與合奏穿插交鋒,頗具特色。
該曲經由浙江箏派著名箏家王巽之先生的挖掘整理(1957年,《四合如意》一曲的工尺譜被整理并被譯成五線譜),使此曲成為浙江箏派的代表曲目之一。
在王巽之的傳譜中,可以看到左手簡單伴奏音型以及節制卻流暢的花奏手法的運用。樂曲較多地保留了江南絲竹音樂的早期形態,比如在風格上,講究“花”(華彩)、“細”(纖細)、“輕”(輕快)、“小”(小型)等特點。
樂曲以不斷漸變的演奏力度、明朗的音色以及輕快的節奏描摹了一幅江南水鄉的風俗畫,旋律清新樸實,散發著清新的泥土氣息。在絲竹音樂中,此曲常常被用于江南地區新婚和壽慶等活動。箏曲實際上由幾個曲牌連綴而成,從明快、秀麗、清新的行板開始,經由小快板、快板,最后于熱烈歡快的急板中結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