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離騷》:晚唐陳康士根據(jù)屈原的同名作品而作。曲譜最早見于《神奇秘譜》。
原曲為九段,后人衍為十八段。全曲隨情緒的起伏變化,采用了商、羽、宮、角調(diào)式交替的手法,使情調(diào)得到鮮明、生動的體現(xiàn)。
創(chuàng)作緣由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 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 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尤罹憂也。”;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 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 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 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 系在一起的。《離騷》就是他根據(jù)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和自 己的不平遭遇,“發(fā)憤以抒情”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政治抒情 詩。由于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 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 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內(nèi)容層次
《離騷》作為長篇巨制,所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容是極其豐富的。關(guān)于它的內(nèi)容層次,歷來也有各種各樣的分法。大致說來全詩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敘述詩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積極自修,鍛煉品質(zhì)和才能。
第二部分:詩人在實現(xiàn)自已政治理想的過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在詩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縮不氣餒,興辦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
但在“眾皆競進以貪婪”的環(huán)境中,群芳蕪穢了——這是詩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詩人自已依舊積極自修,依照彭咸的遺教去做。
第四部分:由于詩人的特立獨行,立即引起世間庸人的饞毀,從而使詩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詩人陷入孤獨絕望的境地。但詩人依舊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屈服認同世俗:“背繩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遭遇苦難挫折,陷入孤獨絕望境地的詩人內(nèi)心深處進一步展開矛盾、彷徨、苦悶與追求理想,以及靈魂搏斗的過程,最終堅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由于女媭的勸誡,詩人不得已來到重華面前,向他陳述自已的觀點,期冀引起同情共鳴。
第七部分:詩人在重華面前闡述了自已的“舉賢授能”的政治主張后,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達詩人不被世人理解的強烈感情。
第八部分:詩人聽了巫咸的話,最后決定離開楚國。這一部分把詩人復(fù)雜的矛盾心理,萬千思緒,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
第九部分:詩人在接受靈氛、巫咸的勸告,決定離開楚國遠游,最后終不忍離開的經(jīng)過。這是詩人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展開的最后一次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