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是作曲家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于1972年春,嘗試將我國傳統民族樂器琵琶作為主奏樂器,與西洋管弦樂隊結合,來表現蒙族孩子龍梅和玉榮在暴風雪中保護羊群的動人故事,歌頌祖國年輕一代的革命精神和共產主義風格的一部作品,1977年初春正式公演。后曾于1978年和1979年兩次在美國公演,受到了國內外聽眾的贊賞。樂曲流暢生動形象,敘事性強。根據內容的需要,作者在這部協奏曲的結構形式上,將常見的無標
題協奏曲與標題交響詩寫法結合起來,將多樂章的劃分與單樂章的歸納結合起來,將民族傳統曲式中的多段體和交響樂中常用的奏鳴曲式結合起來,內容雖有很強的敘事性質,但仍發揮了音樂之長。
樂曲的主題清新活潑,充滿活力。并具有濃郁的內蒙民間音樂色彩。全曲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草原放牧”是一呈示性段落,它由兩個對比主題組成。節奏輕活潑,具有舞蹈性,表現了兩姐妹在草原放牧歡歌跳舞、天真爛漫的快樂情景。第二部分“與暴風雪博斗”是個展開性的段落。用琵琶模擬風雪聲,主旋律若隱若現,表現了兩姐妹為保護羊群,不畏嚴寒,與風雪博斗的情景。第三部分“在寒夜中前進”是個相當于慢板樂章的插部。第四部分“黨的關懷記心間”。節奏舒緩自然,旋律如歌而富有深情,琵琶用四指長輪演奏,同時以大指挑弦奏出簡潔的音調作襯托,深刻地揭示了小主人公對黨的真摯感情,及黨對兩姐妹的親切關懷;第五部分“千萬朵紅花遍地開”重復主旋律,表達的主題不言而喻。帶有“尾聲”性質,它是第一主題的再現,歡快、活潑、明朗。這里琵琶演奏的分解和弦及音階級進式的快速經過句,是對傳統技法的突破,給樂曲增添了明朗的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