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胡:“三弦胡琴”的簡稱。是20世紀70年代在二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一種新樂器。音色明亮淳厚,表現力強,可用于獨奏、重奏、器樂合奏或為歌舞伴奏。二胡的音色優美、富有親切而深厚的感染力,在民族音樂中用途廣泛。但由于二胡的演奏局限在兩條琴弦上,所以有音域較窄、音量不大,演奏和弦困難等缺陷。三胡是在二胡上加弦制成的。它保持了二胡的形制和演奏特點。新增低音g 弦,弦軸采用小形渦輪渦桿裝于原來兩軸之間,以保持傳統二胡的外形。弓子的馬尾仍夾于d1 、a1 兩弦之間,并改用兩個高低、長短不同的雙馬。采用木制固定千斤。琴弦除第一、二兩弦仍用二胡弦外。低音弦以大提琴d弦代替。這種雙馬三胡的演奏姿勢和技巧與二胡相同,除可在g 、d1 兩弦間演奏和弦外,g 、a1 兩弦間也可奏出八度、十度等和聲音程,用顫弓演奏效果更佳。
七十年代制成的三胡,造型優美、協調,3 個螺絲弦軸橫列琴桿上部,琴頭呈彎脖形。琴桿是前平后圓的橢圓桿,不僅增強了抗彎強度,而且便于演奏、手感良好。琴筒為扁八方形,蒙以皮板厚實的蟒皮。3 條琴弦在千斤和弦馬上都呈階梯排列。采用雙毛弓,一束弓毛夾于d1 、a1 弦之間,另一束弓毛處于 a1 弦之外。它既有二胡的音色,又有中胡的低音音色,既能演奏單音旋律。又能演奏和弦。七十年代末制成的三胡,琴筒為六方形,較二胡筒稍大,蒙以較厚蟒皮。琴桿直徑較粗,并在靠近琴筒的上方向內凹進。采用固定千斤,凹形弦馬、琴弦按四、五度定為a 、d1 、a1 。低音a 弦的音色柔和、淳厚,二、三、四把位尤能與小提琴G 弦的音色媲美。由于四、五度定弦,增加了表現能力,使所奏樂曲的民族風格更加鮮明。八十年代初研制成功雙筒三胡。它的琴筒分內筒和外筒兩部分。內筒呈八方形,筒后口裝音窗。并開有一圈立體音孔。外筒前口呈扁八方、后口為正八方形。弦馬也分內馬和外馬。3 條弦定為(g 、d1 、a1 )音,外筒張g 弦,內筒張(d1 。a1 )兩弦,使用雙毛弓。這種雙筒三胡。有二胡的傳統音色,音響宏亮,并可運用二胡的全部演奏技巧,豐富了和聲效果。
目前三胡尚未定型,它的研究和改進工作仍在進行中。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