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沉》京胡曲,樂曲以昆曲《思凡下山》折中《風吹荷葉煞》一曲中的四句歌腔為基礎,經過歷代京劇琴師們的加工改編發展而成,樂曲曲調優美,結構嚴謹,節奏層層上推,表現出一種剛勁有力的精神面貌。
《風吹荷葉煞》的唱詞內容是小尼姑哀嘆自己身入空門,過著寂寞凄苦的無聊生活。而《夜深沉》的作者們運用民間音樂創作中常用的加花、刪簡、緊縮、句末填充和變新等手法,將原來悲哀怨恨的曲調改成一支剛勁有力的新型樂曲,剛勁有力,充滿激情。
在京劇《擊鼓罵曹》和《霸王別姬》中,用 它來配合禰衡擊鼓和虞姬舞劍等的場面。改編者集各家演奏版本之長,進行加工改編,將樂曲結構擴展成有引子后接慢板、中板、快板的板式鋪排。《夜深沉》曲調由繁至簡,在快板段落作了較多發展,其中有大鼓的獨奏及鼓與京胡的競奏,剛勁且優美的音樂得到充分優美的表現。
京胡是中國的傳統拉弦樂器,18世紀末,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京胡于清乾隆年間在胡琴基礎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于京劇伴奏而得其名。
京胡是隨著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在胡琴的基礎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種拉弦樂器。它的聲音剛勁嘹亮,是京劇管弦樂伴奏中的主要樂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劇界一直沿用著胡琴的稱呼,在這之后,為了區別于其他劇種,才正式將這種樂器稱為“京胡”。
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四大徽班,陸續來到了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曲調和表演方法,逐漸融合、發展而成為了今天的京劇。京劇的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為“皮黃”。京胡是“皮黃”音樂的代表。它是伴著“皮黃腔”的逐漸形成而發展起來的。京胡具有神奇而響亮的音色,能在潤腔韻味上與演員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結合,完美地體現出京劇原汁原味的特色。成為京劇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樂器。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