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Op.55),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于1804年,作品55號。它的標題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侖·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侖寫的。當時貝多芬聽到拿破侖稱帝的消息,憤然撕去標題頁,改成了現在的曲名。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jié)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莊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這部作品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維也納交響樂模式,完全體現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貫穿著嚴肅和歡樂的情緒,始終保持著深沉、真摯的感情,呈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氛。貝多芬本人曾聲稱他最喜歡的交響樂就是這部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此樂時常被例舉為浪漫樂派的創(chuàng)始作品。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的出現,標志者歐洲音樂歷史中具有重要社會政治意義的題材第一次進入交響樂這個音樂體裁的領域。這是貝多芬的重要貢獻。海頓、莫扎特式交響樂的藝術形式,已經完全不可能容納《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所表達的那種在當時來說是嶄新的社會內容。《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構思的大膽、手法幅度的寬廣、結構的縝密上確實使別的作品相形之下顯得遜色。貝多芬突破了傳統的交響曲快板樂章奏鳴曲式的就框架,使主要形象在充滿了在緊張的戲劇性矛盾的沖突的廣闊范圍中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必然促使整個奏鳴曲式的規(guī)模擴大,原來各部分間相當機械的、程式化的關系,被新的,富有展開性質的貫穿發(fā)展所代替,和聲功能網也有一定程度的擴展,調性布局出現了未曾有過的復雜化。貝多芬不僅使代表中心形象的主題成為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的核心,而且使它貫穿交響曲的各個樂章,形成整個交響曲內部的有機統一,這種貫穿發(fā)展把樂曲一步步推向最后的高潮。與此同時,貝多芬還把革命的法國經常為犧牲者們舉行群眾性葬禮時采用的音樂體裁引進這部交響曲作為慢樂章;用充滿清新活力的、潑辣的諧謔曲代替了通常作為交響曲第三樂章的宮廷典雅風格的小步舞曲。這樣,整個交響樂套曲的面貌煥然一新。《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說明了音樂中新的內容會在何等程度上促使藝術形式發(fā)生變革,這兩種變革又會在何種程度上反過來促進內容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