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是我國辦學歷史較悠久的高等音樂教育機構之一,最早可追溯至1938年由著名畫家、藝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音樂教育家滿謙子先生與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吳伯超先生等在桂林創辦的廣西藝術師資訓練班音樂組。經過七十年的奮斗和努力,學院已發展成為集教學、科研、藝術實踐于一體,具有突出學科優勢和鮮明辦學特色的高等音樂人才培養基地。音樂學院目前是廣西藝術學院主干院(系)之一,學科專業齊全,為自治區級重點學科,國家碩士學位授予點。學院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兩個教學層次,涉及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表演、音樂學、錄音藝術等四個學科門類。下設七系一部:音樂教育系、管弦系、聲樂系、鋼琴系、作曲系、民樂系、音樂學系、研究生部。學院還設有交響樂團、民族管弦樂團及合唱團等教學實驗團體。音樂實驗教學中心2008年被評為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09年10月通過終審答辯,成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音樂學院擁有專業實力雄厚、職稱結構相對合理的師資隊伍。我國著名音樂家、音樂教育家陸華柏、陳良、陳永祿、李志曙等曾先后在此執教。學院現有教職員工 143人,其中教授 20 人,副教授 33 人,講師 59人,具有碩士以上學歷教師 45人。在教學科研中,涌現出一批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和學者,部分學科及學術帶頭人已躋身于國內同類學科中的先進行列,其中多人次曾獲得“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個人”、“全國優秀教師”、“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教師獎”、廣西高校“教學名師獎”、“廣西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音樂學院秉承“親愛精誠”的廣藝精神,樹立“明道、立德、勤學、精藝”的辦學理念,堅持以市場為主導的辦學思路,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努力探索音樂人才培養模式,狠抓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專業水平,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德藝雙馨的音樂表演、音樂創作、音樂教育和音樂研究人才。截止2009年學院有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留學生1600多人。近年來,我院學生在區內外各類專業比賽中屢屢獲獎,成績顯著;以學生為主的交響樂團、民族管弦樂團和合唱團經常參加國內外的演出、比賽與交流,獲得廣泛贊譽和一致好評。
音樂表演(演唱方向)專業擁有悠久的歷史。從1938年建校開始就成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支柱專業之一。當年,由學院老教授張安治 (筆名:張帆)作詞,陸華柏作曲的《故鄉》唱遍了大江南北和東南亞華人地區,此曲1998年被列入“二十世紀華人經典”作品。在《李嵐清音樂筆談》中就提到當時“居住在桂林或在桂林參加過音樂會的歌唱者,幾乎女高音無不唱《故鄉》,男高音無不唱《勇士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