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1857年,李斯特在柏遼茲啟示下,寫成交響曲《浮士德》,并于同年12月5日初演。而后又加修訂,直到1880年才最后定稿。作曲家從歌德巨作中選取三個主要人物,構成三幅性格鮮明的《浮士德》詩劇人物的音樂肖像——浮士德、瑪格麗特和梅菲斯托費里斯。交響曲由三個樂章組成。每個樂章描繪一個人物,并用人名為標題。
全曲三個樂章,猶如是三幅大型的肖像音畫,都以詩劇《浮士德》中的人物作為標題。
第一樂章“浮士德”
開始處用了五個表現浮士德性格特點的主題。第一個主題以增三和弦為基礎,表現要想解開神秘世界之謎的浮士德的形象。第二個主題由雙簧管呈示出,以表現浮士德的愛情、激情和孤獨感,表現對宏偉崇高事物的憧憬。樂曲轉為快速度后出現的三個主題,分別表現浮士德的斗爭、苦惱和英雄氣概。
第二樂章“瑪格麗特”
市民出身的少女瑪格麗特純真可愛,浮士德返老還童后與她戀愛,結果引起一場悲劇。用三部曲式構成的本樂章中,雙簧管奏出的柔美的主題以表現瑪格麗特天真爛漫、心地善良的形象。前樂章中浮士德的有些主題也在這里出現,為了表現他們相愛的種種場面。結尾時氣氛幽靜,浮士德沉醉在幸福的意境之中。
第三樂章“梅菲斯托費利斯”
這是詩劇《浮士德》中的魔鬼,他企圖以愛情、歡樂和權力收買浮士德的靈魂,但終于失敗。快速度的音樂用戲謔的手法表現了否定一切的梅菲斯托費利斯的形象。在這里只有第二樂章表現瑪格麗特的主題依然以原來的面貌再現,其他的主題都改變了面貌,成為富于戲劇性和有顯著詼諧性特點的音樂。樂曲步步高漲后,強而有力地收束。合唱部分,則在高潮段落后用長號莊嚴地吹出合唱主題的音調,然后在管風琴的持續音和弦樂震音的襯托下,由男聲合唱演唱詩劇《浮士德》第二部末了“神秘的合唱”的詩句。接著男高音獨唱,并出現瑪格麗特的主題。最后,源于浮士德第二個主題的音樂從低聲區響起,步步高漲后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