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為漢樂府之曲,作者不詳,原為橫吹之曲,后移植而成琴曲,其曲為傷別之意,亦感慨戍邊將士,爭戰疆場而鮮有人還之愴。另外,清代有山東民歌“罵情人”亦借用此調。因此,還有一說此曲為山東民歌“罵情人”改編而成。
此曲是由六個樂句組成,帶有再現的單段體。每個樂句都有上下呼應的兩個樂節,前三個樂句均落于徵音—泛音,后三個樂句均落于宮音—實音,前面的五個樂句可反復,最后以開始樂句的變化再現而結束。樂曲音調剛健、純樸、真摯、感人。
在四十年代,又有中國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將唐代詩人李白的《關山月》一詩給以配唱,在節奏、聲韻、結構等方面詞、曲結合得都比較貼切。李白《關山月》的十二句歌詞,正好配以樂曲的六個樂句,十二個樂節。后又經過許多人不斷彈唱加工,使曲意更加深刻,流傳更加廣泛。樂曲既然與李白的《關山月》結合,則樂曲所要表現的內容,便自然以此為據了。詩人李白在《關山月》一詩中,著筆邊塞以述懷,譴責了古代非正義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詩中有“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邑),思歸多若顏”的詞句,使其聽者感到琴音古樸蒼茫,曲情剛健而嚴峻!循環彈奏之后,樂曲終止了。但那結尾句的“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用”的余韻,回味無窮。近人有用琴簫合奏的形式演奏此曲,使之更富有詩意,襯托出了深切的懷念家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