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莫扎特的創作卻是在難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的。當時作曲家的妻子患病,沒有錢買藥,饑餓的孩子沒有面包。《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于1788年7月25日完成。同時,莫扎特將曲調定為他很少使用的象征傷感和痛苦的g小調。這是一部最陰沉,但也是莫扎特寫過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
這部交響曲的所有樂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調就是抒情風格加上悲愴氣氛,同時又充滿著憤懣激昂的精神。這部作品傾訴了作曲家的哀怨之情。但這并不是作曲家當時貧寒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深深的凝聚了一個窮困作曲家的生活體驗。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慘遭遇和挫折的集中體現。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雖然古典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從這部作品中我們卻能清晰的感觸到莫扎特的呼吸,感觸到他“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心靈孤寂。
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是極快的快板。
這是一個典型的奏鳴曲式的樂章。在中提琴搖擺不安的伴奏音型上,從小提琴聲部涌出了一個激動焦慮的主題。她用愁苦壓抑的音調,用不安的節奏輕輕的敲擊著。經過樂隊合奏的終止式和弦后,這一憂郁而又迷人的第一主題再現。當音樂逐漸轉為舒展流暢的音調時,一支沉浸于小調憂郁色彩中的第二主題似乎傾吐出了作曲家更深的傷感。在這之后音樂便完全處在了一種不可解脫的痛苦思緒之中。她作為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奠定了音樂的悲涼基調。在向副部主題的過渡中,第一、第二主題交替出現,強弱音的巨大起伏表現出了一種沖出痛苦的氣勢,但很快就被一個小節的 休止打斷了。
進入展開部后,調性轉為升f小調。頻繁不斷的移調形成了強烈的對位效果,突出了音樂的戲劇性,呼應開頭。在小提琴輕微的嘆息中,雙簧管加入奏出了一段安靜的旋律。他那精細雕琢的音符閃現著莫扎特樂觀開朗的天性。副部主題建立在平穩的半音音調上。但是副部主題這點明快的氣息沒有持續多久,木管樂器奏出了下降音,在一聲不協和的音響中樂章色彩驟變。進入再現部后按傳統回到第一主題,但并沒有平靜下來,六次轉換調性使音樂變的越來越緊張,痛苦急促的氣氛到處撞擊,不曾有一刻的穩定與安寧。第一樂章在痛苦的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