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9日,著名作曲家王西麟作品音樂會(第五屆)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
這位七十五歲高齡的老者又有新的作品問世——2010年同年完成的《鋼琴協奏曲》和《太谷秧歌交響組曲》。不好說這兩部作品實現了又一次自我超越,但由此卻使得我們對其創作生涯有了更大的期待,因為我們從中看到了這位老者、智者之生命力與創造力仍處在一種時時更新的狀態,仍在孜孜不倦地嘗試著不同往昔的探索,仍持續著哲學意義上的思考。
王西麟先生的《鋼琴協奏曲》,很可能是中國音樂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協奏曲(意大利語concerto)。協奏曲在意大利語中,原本含有競賽、對抗的意思,而不是簡單的一般聽眾心目中的“主從關系”,其藝術魅力也正在于其歷經眾多矛盾體(法語contradiction)之間的相互對抗、相互依托,最終形成一個相容共濟的局面。王西麟這部作品的成功,即得益于作者對這一藝術形式在技法層面的深入理解,并將此技術性的理解應用于其思想的傳達,使其不僅僅區別于我國其他協奏曲作品(如“黃河”、“梁祝”等),與肖邦、李斯特等鋼琴家自己創作的作品相比,也自有其獨到的藝術表現。
如果說,其在第一樂章集中表現為鋼琴與樂隊的對抗,第二樂章則更充分地利用鋼琴的自身特性,表現作品主題的多重性——思想者對外界的審視與對內心的自省,最終推演出與身外大千世界互為因果的思想抉擇。正是有前兩個樂章的基礎性支撐,作者在第三樂章似乎完成了其美學范疇的“有我之境”向“無我之境”自然轉型——鋼琴所象征的生命之泉,在其以涓涓細流頑強地穿越崇山峻嶺、匯入歷史洪流的同時,又從容不迫地跳出圈外,靜觀萬物復蘇、原野上呈現著 “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生命律動場面。(編輯/石磊)
鋼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簡稱piano,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