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范大學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和光榮傳統的省屬重點大學,是我國建校最早的師范大學之一。學校坐落于福建省省會福州市,有旗山、倉山兩個校區,風景優美,辦學條件優良。學校擁有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愛崗敬業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員工近2700人。學校本部現有全日制本專科生23000多人,各類研究生近6000人。
學校本部現有本科專業68個,擁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省重點學科1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2個,還擁有高校、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點,已形成了文、史、哲、理、工、教、經、法、管、農、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和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充分發揮地處海峽西岸經濟區、毗鄰臺港澳、面向東南亞的區位優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30多個國家,以及臺港澳地區的100多所高校、科研機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了友好的合作關系。尤其是與臺灣師范大學、彰化師范大學、高雄師范大學、臺灣藝術大學等高校確立了校際學生交換項目,有力地促進了學校與臺灣高校之間的密切聯系。學校的海外華文教育已初具規模,在國內外產生了良好反響。與菲律賓紅奚禮示大學、印尼阿拉扎大學合作創辦2所孔子學院、與美國波士頓文藝復興特許公立學校合作創辦孔子課堂。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現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藝術學理論、戲劇影視學),1個自設二級學科博士、碩士專業(文化與傳播),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戲劇影視學),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藝術專業碩士·廣播電視藝術),4個本科專業(廣播電視新聞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廣告學、廣播電視編導),已形成應用型與學術型兼有、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學院是福建省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學院的數字媒體實驗中心為省重點教學實驗中心,媒介文化研究中心是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學院與省廣電局合作建立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廣播電影電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與新華社福建分社、福建省廣電集團等多家媒體合作建立了教學實踐基地。學院還擁有福建師大網絡文化研究中心、福建師大文化產業研究發展中心、影視藝術研究所、臺灣傳媒與輿情研究所等多個校、院轄研究機構,是福建省傳播學會掛靠單位。
自2011年起,本院與臺灣世新大學合作,在廣播電視新聞學、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三個專業聯合招收和培養“3+1”(即3年在本校,1年在臺灣世新大學學習)模式的學生(詳見相關招生目錄)。
傳播學院現有本科生、研究生1000多人。在教學上,學院努力拓寬專業口徑,加強學科基礎教學,強化學生實踐,注重培養專業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就業前景良好。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中,有200多人次在校時榮獲過校級以上各種專業比賽或社會活動評比的500多個獎項,出版著作3部,在公開刊物上發表作品150余篇,共54萬余字。其中,郭蕾獲“明日之星”全國總決賽亞軍;車玲玲獲中央電視臺“挑戰主持人”杯周冠軍;陳怡靜獲省第五屆大學生辯論賽最佳辯手獎;歐陽丹娜獲首屆華東六省主持人新人賽金獎;林洪洋獲第二屆華東七省市主持人新人賽金獎;林芃獲福建省第四屆“金話筒”主持人新人賽金獎;鄭穎、鄭哲翛分別獲一、二屆海峽兩岸主持新人賽金獎;張曉敏、余樂的紀錄片《馬幸》獲第二屆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優秀獎(國內僅3名);周耿忭的DV作品《地下生活》在第三屆國際學生影視展播出;林瀟瀟的中篇小說《高四學生》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并獲《小說月報》第9屆百花獎中篇小說獎;林煜的FLASH作品《尋找》獲首屆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動畫短片學術獎;楊君君入選2010年亞運會和2011年世界大運會注冊大學生記者,成為“大運校園傳播大使”;2010年首屆中國大學生電視節上王龍婷、陳欣創作的短片《裳禮》獲首屆中國大學生電視節創意單元提名獎;陳欣、王龍婷、王磊、林龍陽共同創作的短片《得》獲世博競賽單元提名獎;修小萍、林錚錚創作的記錄片《愛唱歌的劉濤》入選2010年臺灣“華語電視論壇”青年短片觀摩作品;王龍婷、陳欣、林龍陽、王磊的電影實驗片《EXPO(二)得》獲得福建省第六屆百花文藝獎三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