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風(第八屆金鐘獎琵琶比賽現場圖)
湯曉風,青年琵琶演奏家、上海民族樂團職業樂手、民樂BAO組合成員,2001年參加首屆全國琵琶大賽獲專業組二等獎,2011年參加第八屆民樂金鐘獎獲琵琶銀獎。
6歲那年,媽媽領著他上少年宮,恰逢琵琶班招考,沖著老師是上海音樂學院附小的琵琶專業教師,他被媽媽推上前試試,一輪簡單的節奏、旋律模仿之后,湯曉風考上了。他懵懂、被動、沒有自己的思考。很長一段時間,作為班里唯一的男孩,他被老師寶貝得不得了,“所有的演出都是我坐在正中,女孩們圍著我一字排開”。彈奏琵琶,從隨便玩玩到玩成專業,進入上音附小、上音附中,專業課穩居全班第一,湯曉風坦言這份良好的自我感覺占去不小的比重。
哪知越懂事越叛逆,眼看直升上海音樂學院順理成章,湯曉風偏就不讓人省心了。高中期間有那么一陣子,他突然恨不得把練了10多年的琵琶砸了,橫豎聽自己的琴聲不順耳,練琴偷懶,最好不練,甚至煞有介事地打算報考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主持專業。當然,最后還是走了循規蹈矩的琵琶專業學習之路。大一那年,中國第一個琵琶碩士、曾經留學德國的李景俠教授成了湯曉風的老師。還是那把琴,還是那些曲,還是自己指尖發出的聲響,忽然有了不同的意義,他知道,琵琶聲聲,終于從指尖上了心。
如今,湯曉風的微博名稱就叫“琵琶行”。民樂BAO組合海內外巡演,所到之處火爆異常,為他贏得無數“粉絲”。這支由6位帥氣大男孩組成的團體,可是日本雅樂大師東儀秀樹2004年特地來上海民族樂團逐一挑選的“潮男”,以東方傳統樂器演繹現代流行音樂,將民樂混搭古典、爵士等。5年來,BAO組合展開巡回音樂會,足跡遍及日本列島幾十個城市,演出百余場,在亞洲市場錄制發行的《春色年華》唱片更是榮獲“古典類金唱片獎”。曉風笑說,“一不小心成了偶像”,以至于每次回國演出,或者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都有不少鐵桿“粉絲”專程從日本趕來為他加油打氣。說不在乎紅不紅是假的,但湯曉風最開心的是讓更多的人認識并愛上民樂。
他當然也明白,縱是偶像,終究要以精湛的專業演奏功底服人。學貫南北、剛柔相濟,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王甫建這樣評價這位年輕人的演奏風格,這份變通在民樂圈難能可貴,也令湯曉風成為新生代琵琶演奏的領軍人物。長久以來,民樂圈存在著一個怪現狀,優美柔和、韻味十足的南派琵琶與蒼勁有力、整體性強的北派琵琶之間,始終橫亙著一條河,雙方互不買賬。而在湯曉風看來,若想打開琵琶前行的格局,南派琵琶與北派琵琶非得納入同一個整體并建立起統一的評判標準不可,而這需要一種大胸懷。
2009年,湯曉風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研究生。到了北京,師從中生代琵琶領軍人物張強,音樂的不同可能果然令他大開眼界。過去,他總在問自己什么樣的琵琶演奏境界才是應當追求的,是扎實、蒼勁、通透還是輕盈,現在終于恍然大悟了,“心和手是通的,樂隨心動,想要表達什么樣的音樂,手就怎樣撥動琴弦,最好做到零損耗。”
音樂最終還是靠作品說話。湯曉風最近打起了琵琶作曲的主意,隔三差五便會找來青年作曲家頭腦風暴,尋求合作的機會。這個念頭來自前不久參加第八屆民樂金鐘獎琵琶比賽,其中一輪要求選手自選一首上世紀90年代以后的琵琶新作加以演繹,他發現其他十多位選手無一例外選的都是同一位作曲家的作品。
“這說明琵琶新曲積累不夠,真正能夠被人們所接受的新作少之又少。琵琶是民樂之中演奏技巧最為復雜的樂器,單單右手就有幾十種不同的技術。很多作曲家對琵琶的了解并不十分透徹,貿然寫出的曲子也許令演奏家很難上手。”湯曉風說,“畢竟為器樂作曲需要器樂的語匯,身兼作曲家與琵琶演奏家雙重身份的實在不可多得。我希望能把對琵琶的了解告訴作曲家,幫助他們找到為琵琶譜曲的規律,譜出最能發揮琵琶聲音特長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