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0日上午9點,我國著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前系主任施萬春教授,應中國音樂學院“國音講壇”和作曲系之邀,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音樂廳舉辦了一場題為《中國經典舞劇<紅色娘子軍>創作回顧》的講座。此次講座為中國音樂學院第二屆“藝術實踐周”系列講座之一。
施萬春教授在此場講座中通過兩個部分進行內容講述,一是對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創作的回顧;二是通過紅色娘子軍音樂創作引起的一系列反思。以下為講座內容概要:
第一部分
首先,施萬春教授就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創作的歷史背景進行了簡要概述。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最早創意源自周恩來總理的一次談話,1963年秋,周總理看了中央歌劇舞劇院芭蕾舞團演出的芭蕾舞劇《巴黎圣母院》之后,對編導蔣祖慧等同志說:“劇團要搞點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的作品,不要老是王子、仙女。為了適應這種外來的藝術形式,可以先編一個外國革命題材的芭蕾舞劇,比如反映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故事等等”。于是芭蕾舞團決定把梁信編劇、謝晉導演的同名電影集體改編為芭蕾舞劇。音樂上沿用了該片由黃準作曲的《娘子軍連歌》。
緊接著,施萬春教授對《紅色娘子軍》的故事進行了梗概。并在對劇情大致介紹的基礎上,結合舞劇片段播放的形式對這部舞劇的六場分別進行了聲情并茂的講解。
隨后,施萬春教授又對舞劇《紅色娘子軍》在國內外演出的情況以及編導組和作曲組的主創人員(編導組成員:李承祥、蔣祖慧和王希賢;作曲組成員:吳祖強、杜鳴心、王燕樵、戴宏威和施萬春)在這部舞劇中的具體分工、生平和創作風格進行了簡介。另外,其就這部舞劇在創作中所遇到的艱辛與困難進行了詳盡的回顧。
在回顧創作過程中,施萬春教授還就自己創作中受到的啟發與大家進行了分享。比如杜鳴心先生對于第六場音樂高潮部分的處理,施萬春教授領悟到“當樂隊沒辦法的時候,合唱音色的出現,可以使高潮更加輝煌,反之,當合唱達到極致的時候,把樂隊推上去,同樣也可以使高潮更加輝煌!這就是音色的力量!”
第二部分
在這一部分施萬春教授承接第一部分對《紅色娘子軍》創作的回顧,引發了以下幾個反思。但由于時間的原因,其并未在講座中對此展開演講。以下內容摘自施萬春教授《中國經典舞劇<紅色娘子軍>創作回顧》的演講稿。
反思之一:娘子軍的音樂老實說是時代的產物,現在誰也不會再寫這樣風格的作品了,而且現在作曲的技巧、配器的技術也遠遠超過了當時。假設現在讓我重新寫第三場,我肯定要寫的比原來好,也不會再和導演發火了!說實話,娘子軍遺留的問題是有不少的,我認為吳清華和洪常青的主題還不夠美,風格也不夠統一(一個民味兒,一個俄味兒),這兩個主題和連歌素材用的也太多,幾乎成了標簽,勝過標簽;有的場次太鬧,整場樂隊幾乎都在高音區;不少地方配器也顯得單薄;另外,有的連接牽強附會等等。
反思之二:我不反對現代派,但我也不提倡趕時髦和盲目的標新立異、人云亦云。我本人也很喜歡現代音樂,研究了近十年的現代技法,在我作品中也有所體現。但是我主張任何技法都要融與自己的個性和自己的風格當中。現代技法中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東西,不要說偶然音樂,簡約手法、序列音樂、音級集合;更不要說多調性、自由無調性等等,做為一個掌握全面技能的作曲家,都應該很好的、深入的學習它們。因為它們有它們的長處和傳統技法所無法比擬的表現力。但是這些技法必須是在學生們打好傳統功底以后再進入。不管是傳統技法還是現代派技法,都要為我所用,而不是照搬或重復別人的老路。
跟隨著施萬春教授幽默風趣的語言、鮮明獨到的見解,大家在意猶未盡中用掌聲與歡呼聲告別了這場精彩的講座。(作曲系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