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作品11號,作于1871年。
第一弦樂四重奏是1871年二月份創作的,它的公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1876年列夫 托爾斯泰訪問莫斯科音樂學院時欣賞了這部作品,他懷著激動的心情致信柴科夫斯基,給予高度贊譽。柴科夫斯基在復信中說:“我的音樂能夠使你感動和著迷,我深感幸福和驕傲。。”他還在日記里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在我的一生中,我的作者自尊心也許還從不曾得到如此的滿足和感動,因為托爾斯泰坐在我身旁,他聽我的第一四重奏行板時落下了淚。”這部四重奏很快就在西歐上演,特別是它的第二樂章行板更被改編成各種器樂獨奏曲,曾風靡一時,幾乎成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詞;正是它把這位俄國作曲家介紹給了西歐的聽眾。柴科夫斯基本人也常常在交響音樂會上指揮弦樂隊演奏《如歌的行板》。
第一樂章呈示部的主部,是和弦型的進行,柔和的切分節奏和持續低音貫穿整個主題,它比較含蓄、安適而又親切。
副部并不與主部構成強烈對比,它的第一樂句也是用和弦型織體;也有綿延的主音持續音;但它的旋律線起伏較大,更富于歌唱性,也較熱情。
第二樂就是著名的《如歌的行板》。它的主題是一首烏克蘭民歌《瓦尼亞坐在沙發上》。1869年,柴科夫斯基在卡明卡他妹妹家中度夏,每天他都聽見一個泥瓦匠唱這支歌,便把它記錄了下來。歌詞如下;“瓦尼亞將身坐上沙發,酒瓶酒杯手中拿,他還沒有斟滿半杯酒,就差人去請卡金卡(女人名)”。從詞意來看,泥瓦匠唱的顯然是一支油滑的小調。柴科夫斯基曾作了一番努力去尋找另外的歌詞,但未能如愿。然而他從這支旋律中卻感受到豐富而深刻的“內涵”,于是用它作為。如歌的行板。的第一主題。
第三樂章是諧謔曲,也采用復三部曲式。這一章的一個突出特征在節奏方面,由于重音的不斷變位,形成一種二拍子同三拍子快速交替的效果,加上力度的鮮明對比,賦予這章音樂以生氣,以活力,以妙趣橫生的幽默感。此外,它的節奏還帶有舞蹈的性質。
末樂章是奏鳴曲式,它的篇幅最長大,音樂形象也多樣而富于對比。主部像是一首歡樂的青春贊歌,它在后來提高了聲區,加強了力度,豐富了織體,從而更具有昂揚的氣概。副部是一支寬廣的富有俄羅斯風格的音樂主題,由中音提琴奏出,淳樸而富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