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會的到來對整個人類社會,尤其是對教育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現代化信息手段轉化為現代化教學手段無疑對教育產生變革的影響。教育信息源經過信息通道進入到學校、社會、個人,成為一個即將實現的理想。這種理想將使孩子們通過各種信息手段獲得龐大的信息量,里面所負載的豐富多彩的內容,有助于孩子們好奇心的引發,有助于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豐富了想象力,是他們得到更多的自學機會和可供選擇的教材。給他們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這種教育環境氛圍下,首先,我想到了教育理想的三個要點“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
這三個觀點是隨著教育發展趨勢而逐步形成的,給我印象最深的當屬“學會關心”了。因為它包括了許多方面的內容:
——關心自己,包括自己的健康;
——關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
——關心社會和國家、經濟、生態利益;
——關心人權;
——關心其他物種;
——關心地球的生活條件;
——關心真理、知識和學習。
這種教育思想包括了新的知識觀和學習觀,具有與21世紀相適應的倫理規范,強調要讓學生領取學習的“第三本護照”,即是要求學生將來具有事業心和開拓精神;換言之就是“學習當以傳統的兒童早期的好奇、好動和好創造為基礎”;“學習應當以學習者能夠作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為重點”……
這些觀點彌補了以往教育的觀點的缺陷,要求教師(組織者)和學生跳出只關心自我的小天地,培養他們具有勇于面對挑戰的責任感、信心與能力。為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開始宣揚一種和平精神,提倡一種和平文化。這種“精神”和“文化”就是要有各種文化意識形態和信仰之間的相互尊重和融合——“理解、寬容和尊重”。
其實,“學會關心”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人文精神”的拓展;而我們宣揚的“和平精神和文化”也就是指“科學主義的教育與人文主義教育”的融合。談到這里我們不由的需要回憶歷史;從17世紀以來,自然學科一直在“凱歌行進”,獲得前所未有的輝煌成果。出現了一種科學主義的思潮,人們認為自然科學知識是人類知識的典范,科學的方法是無所不能,其他學科只有運用了自然科學的方法與概念,才能提高其理論科學化水平。因此,心理學、社會學業以及其他的許多學科及研究者和學者都自覺不自覺的從自然科學那里借貸基本概念和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科學化程度,而自然科學也采取來著不拒的態度,興高采烈的君臨它的新屬地,猶如唐吉柯德對桑丘說:“我是你的主人,就是你的腦袋;你是我的仆人,就是我身上的一部分……”因此,教育走如了“目中無人“的境地;而“人文精神”的觀點的提出“人才是教育的出發點”,讓我接觸到這樣一個名詞“教育主體”,也就是說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的問題。
我們要做到科學主義的教育與人文主義的教育的融合。可是,我們通過什么途徑來實施“學會關心”的具體內容,我們思考了很久……我們力求改進教學方法,注意在教學中優化教學結構,我們嘗試了很多的方法。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發展要求了人的自身的發展,要求了我們教師對新課程的建構是否合理。因此,出現了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教學方式,那就是信息技術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包含了三個觀點;
一、教會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認真的對待社會責任
把這三個觀點與“學會關心”提出的觀點對比來看,我覺得三個觀點是前者的豐富與深化。
不僅如此,前面提到的“科學主義教育與人文主義的教育的融合”落到具體的教學行為則是整合課堂教學,通過整合課程宣揚和平精神,即多學科的知識內容的整合。這樣做,給課堂中的教學對象帶來了新的聯系賦予課堂教學以新的內涵,給課堂帶來了創新、交流、協作與自主的學習氛圍,是一種復雜且靈活的組合,是“多向”的行為。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整和是綜合姓的,這樣做的目的不是各學科的只是能量的相加,而是綜合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具有創新、開拓、跨越、轉換等多種學習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
具體論述,運用信息技術這中教學方法是在培養學生
一、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因為我們在教學中總是讓學生“接受學習”。具體操作者是教師,,由教師傳授或是以呈示的方式知道學生學習概念,怎樣使這種學習成為“有意義”的呢?首先“組織者”作為學習的線索,要指導學生對學習的知識進行確認,然后師生討論進行例證的呈示、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命令、運用與反思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教師都可以讓學生通過使用信息處理技術使之獲得答案。這樣做不正是與“關心真理、知識和學習”嗎?
例如《螞蟻》一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螞蟻的生活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問“螞蟻具有什么樣的精神”?學生會回答“團結”;教師再問“從哪里看楚螞蟻很團結?”,學生會經過討論以后,舉出實例,根據學生觀察的螞蟻集體參與勞動的情形,如抬重物進蟻穴;雷雨前的由低地勢搬往高地勢的搬家等等,通過這些例證交流與溝通,我們得出了具體的結論就是“具有合作精神和“組織觀念”。這些例證是從自然學科的領域去研究和探討的,怎樣將我們前面提到的科學主義的教育與人文精神觀點的融合呢?
二、擴展教學概念的的范圍
在藝術課程中同樣也有《螞蟻》這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畫螞蟻。在教師有故事情節的導言中學生進入了“昆蟲世界”,然后大家在課堂上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與螞蟻有關的知識,有從生物角度去介紹的;(螞蟻有觸角,它們用觸角交流信息)還有從色彩與形狀的角度去講解的;(螞蟻的身體是黑色的,它的身體是橢圓形)。接著大家觀看網頁中的圖片,對比欣賞生活中“寫實的“螞蟻與”擬人化“了的螞蟻;設問”你怎樣為螞蟻創造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以后多人合作完成一幅美術作品。學生會依據自己在自然界中的環境的考察,還會從食物鏈的角度思考完成這樣的作品。教學進行到這里“關心其他物種”,“關心地球的生活條件”的教學理念也在無聲息的悄然滲透…………
三、豐富教學資源
實際上最好的教學資源如果沒有與使用這種技術相適應的教學結合,那么,這種教學資源就是毫無用處的。因此,我們必須作到讓學生置身于一個信息豐富的環境中,是對“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科書中心”的突破。學生在信息豐富的學習環境中去尋找、去選擇、去加工、去運用,他們會表現的才華橫溢,他們的個性能得到自由的發揮。
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選定一個恰當的問題,這個問題對學生而言要具有挑戰性,可以刺激學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分組討論確定搜集信息的具體目標,進行實施搜索信息資源等等,最后將信息整理形成結論來進行分析評價。
例如《長征》,課前教師先激活學生參與探索的內動力,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之前搜集資料,如查詢關于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資料;查詢長征組歌;查詢紅軍地圖…….,課堂中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小組交流分享,有的同學拿出自己描繪的地圖;有的同學請老紅軍回憶當年,還有的同學哼唱長征的組歌。最后教師啟發學生尋找可以共享的資源,對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1、我們可以搜集主席詩詞;2、可以學唱長征組歌;3、畫場景;4、排演舞蹈;5、欣賞京韻大鼓《長征》,領略不同音樂題材的作品的魅力。在教學中出現了豐富的活動,學生的個性、智慧與天性都得到了張揚,每個學生都合適的發揮這自己的潛能。
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教師以不再是教學生學習,而是要教學生尋找信息,使這些信息相互聯系起來,并且要以批判地精神對待這些信息。談到這里我想到了這樣一句話“同一個硬幣的兩個面”。我們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時候會接觸網絡,網絡教育并沒有克服笛卡爾式的精神與物質、身體與靈魂的對立。“軟件與硬件的對立并未超越靈魂與身體的二元論,因為信息技術本身就是二元的。人的身體本身就是軟件,而不是一個無生命的的軀體,一個載物的硬件。”(科斯濟夫斯基〈后現代教育〉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52頁)因此,從深層次的挖掘我們可以發現,信息技術教學中出現的網絡教育所依賴的核心是“本源”的保留。
超越傳統教學的“授受”范式,讓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多元智能得以張揚。信息技術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了學生,讓他們帶著問題去學。當然我們正視課堂和世界交融,選擇與困惑并存。它的開放性、互動性使的學生的潛能得到更加個性化的發揮,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學會判斷與合作。在這種知識觀上,強調了教育要具有新的體系,教育應“從促進教育的統一性轉變為促進教育的創造性和革新精神,從促進競爭轉變為促進合作,從民族的狹隘的觀點轉變為全球的觀點,從強調為私人利益而學習轉變為強調為公眾利益而學習(毛亞慶〈從兩極到中介——科學主義教育與人本主義教育方法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談論的這樣多的目的是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便捷新穎的學習平臺,必須給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與任務,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嘗試、探索、選擇和創造。
總之,“學會關心“力圖彌補”學會生存“的缺陷,是人們力圖建構的一種新的教育觀,這種教育觀要求學生跳出自我的天地,面對具有全人類、全球性質的挑戰與問題。為此,我們希望教育在我們的努力下具有這樣的理念教育是不同程度上改善和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內部關系以及國際關系的因素,是將那些做值得稱道并日趨導向理解他人的觀念轉變為一種普通的道德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