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與評論
《對音樂二重性的思考——人的物化與物的人化》(《音樂研究》1986年第2期),
《“新潮”音樂的“來路”與“出路”》(《藝術廣角》1988年第5期),
《不斷涌現并與我共在——關于一種研究思路的自解》(《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0年第1、2期),
《釋[Aesthetics]并及音樂美學“論域”建構》(《音樂學習與研究》1990年第4期),
《第三“中國音樂學”界及其歷史選擇》(《黃鐘》1990年第4期),
《關于宗教與音樂關系研究的“取域”與“定位”》(《中國音樂學》1991年第3期),
《詞與義:關于[現在音樂美學論域]及其[人與人相關]命題之[術語/概念體系]的讀解與批判》,(臺灣,《社會科學:中國文化》第四期),
《“人的物化與物的人化”→“人與人相關”——關于“音樂美學”向“音樂文化人類學”的轉移》(《藝術論叢》第4期),
《人與人相關——關于音樂美學哲學基礎及其他的讀解》(《現代樂風》第9期),
《音樂美的構成方式——音樂美學對象總體構想Ⅱ》(《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2年第3期),
《當代音樂的深度模式:[自然的人文化]》(《音樂探索》1992年第4期),
《今史辨:20世紀國樂思想的從新定位》(香港,《中國新音樂史論集》“國樂思想”),
《當代文化深度模式拆解——20世紀中國音樂話語系統的兩次失語》(《美學與文藝學研究》1993年第1輯),
《[音樂美學]的[取域/定位]——關于[AESTHETICS]的[語言/邏輯]讀解》(《樂府新聲》1994年第1期),
《[3R]/[2+1]:音樂文化發生的不同方式志》(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音樂學文集》),
《文化宿命?無語狀態下的當下中國音樂文化》(《東方叢刊》1994年第1輯),
《后現代文化語境中的當代音樂——人與文化物何以約定》(《文藝研究》1994年第4期),
《絞斷母語環鏈之后……能否繼續文化顛覆?——[新潮]•[新潮]之后•[后新潮]斷想》(《今日先鋒》第2輯),
《當前人何以為音樂文化立約——后現代文化語境中的音樂問題》(臺灣,《社會科學:中國文化》第六期),
《世紀報告:當下中國音樂美學研究的話語系統與敘事結構》,(香港,《民族音樂研究》“中國音樂美學研討會論文集”),
《當下新音樂敘事話語的拆解與重構——關于新音樂問題的再度詰問與辯難》(《中國音樂學》1995年第1期),
《現代家族榮譽何以恪守遠古家園諾言——“搖滾文化”撕開人文化帷幔,拆除人工藩籬在粗暴中突進》(《今日先鋒》第3輯),
《當下人文生態及其文化工業語境——當代音樂對后現代主義文化約定的歷史承諾》(《交響》1995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