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五六朵
湯凱旋談的話題一直都很跳躍:揚琴演奏、指揮、撰曲、譜曲、編曲、唱腔音樂設計和配器、寫唱詞等。他的演藝身份,花開數朵,撩人眼目。湯凱旋說:我算是一個“雜家”,其實,藝術這東西,只要你好學,就會一理通百理明。
正是“好學”這兩個簡單的字眼,讓湯凱旋的藝術潛能得以不斷噴發,從一個單純的揚琴演奏家,逐步修煉成具有了多種藝術才華的“雜”家。而這一種“雜”,讓他的人生變得色彩斑斕。
1992年,他第一次撰寫了粵曲琵琶彈唱《阮玲玉》,寫的是一代名伶阮玲玉的悲劇故事,而唱此曲的正是初顯光彩的粵曲新星陳玲玉,此間蘊涵著同名玲玉在不同時代的人生命運對比。由于立意新穎,大受好評,至今仍為廣東曲藝團的保留節目。而由他做唱腔音樂設計和配器的琵琶彈唱《悲歌廣零散》和撰曲的《武則天》都先后獲得了中國曲藝節牡丹獎。
2006年,為迎接瑞典哥德堡號仿古商船到達廣州這一盛事,在黃埔南海神廟進行祭海儀式表演,由廣東省歌舞劇院黃健強擔任導演,請湯凱旋來創作13分鐘的祭廟祭海儀式的音樂。導演提出了三個不:一不是廣東音樂,二不是粵劇音樂,三不是歌舞音樂。湯凱旋聽了這“三不音樂”的創作要求,還真給弄蒙了:那他到底還能寫什么音樂呀?后來,他到黃埔體育館,觀看了數百名演員的走臺做動作,又經過了反復琢磨和苦思冥想,終于才想到了用佛教音樂來變通。對這一段祭拜音樂,當時曾經有如下經典的評價:粵樂名家湯凱旋舍棄了人們熟悉的“六坡令”等粵劇吹打樂曲牌,根據結構需要吸收了某些晨鐘暮鼓的佛樂元素,獨創了“這一個”的祭海音樂,它平和大氣,婉轉中透出古樂佛樂之音。
百姓與名家
2004年3月,湯凱旋、余其偉等人應邀,出現在新塘一家庭“音樂廳”,在尋常百姓家一展其名家獨奏的風采,他們既為主人的粵曲演唱伴奏,還對當地發燒友即席指點,教習他們弓法手法,甚至為之設計唱腔、編寫曲目和排練節目。湯凱旋說,像這樣的家庭“音樂廳”,他們已經參加數次了,除了新塘之外,在東莞、中山、順德、番禺、恩平等地,都可以找到家庭“音樂廳”,喜歡吹拉彈唱的廣東音樂曲藝愛好者,這對廣東藝術而言,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支持。而名家名師在珠三角的上門開局與輔導,不僅為這些家庭“音樂廳”帶來了以往在藝術殿堂方可領略的精彩演出,更明顯提高了鄉間私伙局的表演技藝,培養了藝術的種子。
不僅從演奏實踐上推廣廣東音樂,湯凱旋還積極在理論高度上宣傳廣東音樂,他撰寫了《廣東音樂揚琴的演奏技法和特點》這一極具理論價值的書籍。早期經常為《音樂研究與創作》(后來改為《廣州音樂研究》)“名人名曲”與“老廣樂壇”撰稿,一連寫了好幾年。現在主要為香港雜志《粵劇曲藝月刊》撰寫專欄,每月一篇,以詼諧的筆墨生動的故事,介紹廣東音樂的歷史、文化與現狀,他說,他的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的人認識廣東音樂,愛上廣東音樂。所以,他除了是廣東音樂曲藝團的藝術顧問外,還兼任了中山大學民族樂團和中山市青少年民族樂團的藝術顧問。
湯凱旋,廣東新會人,1945年出生,廣東音樂曲藝團著名揚琴演奏家、作曲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揚琴學會前副會長。他表演和創作的廣東音樂曾多次在全國、省、市的大賽評比中獲獎,他創作和獨奏的《云山春色》獲全國第三屆民族管弦樂展演優秀獎。他有關揚琴演奏技巧的著述,深獲好評,近年來在粵曲音樂、唱腔設計和配器上又有所突破,由他配器及音樂設計的粵曲《雛鳳新聲頌偉人》榮獲文化部第七屆文華新節目獎。2008年3月年被命名為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東音樂的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