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歲的他被民族器樂界稱為國樂“四大天王”之一,被譽為當今古箏現場演奏“第一人”;他的獨奏音樂會在新加坡、香港、臺灣、澳門等地引發巨大轟動,迄今仍保持著中國古箏演奏家個人獨奏音樂會場次最多的紀錄……他叫王中山,地地道道的南陽人。5月2日晚,離開家鄉近20年之后,王中山舉行了自己在南陽的第一場音樂會。
“廁所琴房”練出古箏天才
王中山的家在老南陽城,父親是小有名氣的知識分子。王中山小時候正趕上“文革”后期,父親想讓他老老實實待在家里學點東西,就為他選擇了古箏。當時南陽有許多功力深厚、技藝高超的民間藝人,王中山先后師從李吉昌、徐守中等十幾位老琴師,為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1981年河南省第一屆民間藝人匯演上,13歲的王中山憑著一首《二嫂買鋤》技驚四座,被保送南陽藝術學校就讀。看他練琴刻苦,老師把四樓一間上不去水的廁所給他做琴房。“廁所琴房”只有三四平方米,墻壁高處有一扇小窗戶,冬天冷得像個冰窖,夏天熱得像個蒸籠,但他自得其樂,在“廁所琴房”里練習古箏一直堅持了五年。
開拓創新闖出嶄新天地
從藝校畢業后,王中山師從古箏大師趙曼琴,掌握并豐富了趙曼琴創立的“快速指序技法體系”。1986年,在中國第一屆古箏學術交流會上,“初生牛犢”王中山開拓性地運用了輪指技法、率先使用左手內戴四個義甲的形式進行演奏,全新演繹了《打虎上山》及《井岡山上太陽紅》等名曲,轟動一時,被譽為“希望之星”。
這之后,在古箏教育家李婉芬教授指導下,王中山被中國音樂學院破格錄取。畢業后,王中山又破格留校,從事古箏教學,并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秘書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目前,王中山創立的一些新演奏形式在中國各個藝術院校的古箏專業中已經得到推廣。而他創作或改編的部分古箏獨奏、重奏、合奏作品,被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列為教學曲目,成為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大賽及中國音協主辦的國際比賽的指定曲目。
在5月2日演出結束后,王中山向本報記者表示,他的演奏體系脫胎于古箏五大流派的河南箏派,而南陽正是“豫箏”的發源地,此次回鄉演出,既是向父老鄉親匯報演出,也是一次尋根之旅。
王中山說,南陽古箏愛好者很多,學習古箏的氛圍更是濃厚,“這么好的群眾基礎,在全國也不多見。”王中山通過本報寄語南陽學習古箏的學生:希望南陽走出更多的古箏名家,造就豫箏源頭的輝煌。
(來源:南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