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記者在中國“東方交響”大型音樂會排練現場,采訪了被譽為“中國古塤第一人”、“天下第一塤”的古塤演奏家趙良山。
在采訪中,趙良山第一句話就說:“我的老家是錦州黑山縣。家鄉報社的記者采訪我,我十分高興,我要通過《遼西商報》向家鄉人民問好。”
趙良山告訴記者,他1939年出生在黑山縣,1963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現為廈門大學音樂系副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會員,他的名字已被列入《當代中國藝術界名人錄》之中。
多年來,趙良山專門從事我國民族管樂器的演奏和研究,擅長演奏古塤、竹笛、洞簫、巴烏、戎蘆絲、土良等,他所演奏的各種樂器均為自己親手制作,有的還進行了改革。在所制作和改革的各種樂器中,以塤最為著名。1983年,趙良山首次使古塤復鳴。
趙良山說,古塤有7000多年的歷史了,是人類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到了隋唐時期,由于絲弦樂器的迅速發展和其他少數民族管樂器的傳入,塤漸漸不被人們重視,近數百年來已瀕臨失傳。
趙良山在陳重教授及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下,對塤的歷史、塤的制作、塤的改進進行了多年的探討,在制作千余枚古塤的實踐探索中,大大提高了演奏性能。1983年他首次用塤在湖北省登臺演奏。古塤特殊的表現力給人耳目一新的享受,受到國內外專家和觀眾的高度贊揚,對塤的更廣泛應用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85年春節,趙良山應中央電視臺之邀,參加了該年春節大聯歡獨奏。電視連續劇《大明宮詞》和《良家婦女》等10多部電影、電視劇都有他吹奏古塤的配音,音樂效果極佳。他曾多次給中外領導人演奏,中央廣播電臺曾為他做了60分鐘的音樂專題。
“古塤這個樂器幾乎和我們的民族一樣古老,構造也很簡陋,連吹口才不過6孔,可是它以陶器所發出的特有音色,富有人聲的感情氣質,很是迷人。我改革古塤,將5孔發展為10孔,使音量、音程、音質和表現力大為豐富,不僅有哀婉、深沉、悲憤之聲,而且出現歡快、跳躍、奮進之韻。”趙良山在記者采訪之余給記者表演時說。
采訪后,這位老家是錦州黑山縣的古塤演奏家為本報題寫了“祝我家鄉的報紙——遼西商報越辦越好”幾個大字。
(來源:遼西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