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西方藝術,將古琴的減字譜改革為‘五線記譜法’,雖然有些人并不贊成我這么做,但是我認為,從古時候古琴文字譜的一個音需要十幾個字來描寫到減字譜的出現,改革是必然。‘五線記譜法’用起來更易懂,這種改革應該不是壞事。”
對金州古琴有興趣,并發現有價值的曲譜
“這是我第一次來大連,我聽說‘金州古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真的非常高興,也非常感興趣。其中,我還在金州發現了很多有價值的曲譜。”壟一說。
“目前,國內收集整理的古琴曲譜有三千多部,而在大連金州古琴曲譜中,我發現有一些是三千部曲譜以外的,有一些曲譜還是第一次看到,其演奏風格很有本地特色。所以說,‘金州古琴’對古琴文化研究很有價值。明天13點30,我將在咱大連圖書館白云書院立雪堂講這三千年前古琴藝術的魅力,希望能與大連市民們一起討論。”
龔一先生介紹:
1941年,壟一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十五歲登臺演奏古琴,獲古琴名家查阜西先生好評,被譽為“小古琴家”。
1957年,壟一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后升大學。1966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本科。九年來專修古琴,成績優異。先后師從張正吟、夏一峰、劉少椿、王生香、趙云青、張子謙、顧梅羹、劉景韶等十二位古琴家,五個琴派,廣泛地學習了各派的演奏風格,并掌握了不少代表曲目。
1966年畢業后,壟一在上海電影樂團、上海樂團任古琴獨奏演員。1978年調到上海民族樂團,后升任該團團長。
1979年以來,壟一受聘為上海音樂學院客席古琴教師。在神州南北和歐、美、東南亞部分國家及地區的舞臺上,用他收藏的宋、元古琴,努力介紹著中國古代優秀的音樂文化。他除了演奏、教學外還從事古代琴譜的發掘、研究及新曲的創作,打譜琴曲《大胡笳》、《大雅》、《幽蘭》、《神人暢》、《山居吟》等二十余首;改編、節選了《廣陵散》等古曲;創作了《梅園吟》、《春風》等曲,為古琴的普及做出了一定的成績。
龔一先生多年來活躍于中國南北的舞臺,并出訪過澳、新、美、加、日、德、英、奧及港澳臺地區,舉行個人獨奏音樂會和參加中國音樂國際研討會。近年來曾兩次赴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古琴,為介紹中國古琴音樂作出過積極的努力。
除了演奏和教學,龔一先生對古琴音樂的遺產曾做過長期的研究與整理工作,發表過三十余篇文論。他打譜的《大胡笳》、《大雅》、《古怨》、《碣石調·幽蘭》、等20首古代琴曲,對于研究唐宋前后的古代音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999年,壟一出版《古琴演奏法》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