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起,國務院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全國“文化遺產日”。政府希望通過設立“文化遺產日”,增強全體民眾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意識,使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得到全面加強。在壯族天琴傳承與發展的道路上,有一位教師舉足輕重;他,就是壯族天琴的改革者、目前廣西全區惟一的天琴教師——韓醒。
2007年6月9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日。上午,南寧市朝陽廣場,自治區文化廳等有關單位舉行專場文藝演出,拉開了廣西開展第二個“中國文化遺產宣傳日”活動的帷幕。
首次公開亮相的我區年齡最小的天琴演員、南寧市濱湖路小學女子“天琴娃娃組合”,成為全場最大的亮點。
25位小姑娘,最小的不滿8歲,最大的只有10歲,身著艷麗的壯族服飾,如同25朵盛開的鮮花,人見人愛。隨著充滿童真的天琴彈唱,伴著清脆律動的腳鈴聲響起,“天簌之音”一下子傾倒了觀眾,把全場演出推向了最高潮......第二天,首府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公眾的好評與媒體的反響,成為韓醒“天琴進校園”計劃的最好詮釋。
來自新聞圖片的靈感
韓醒,壯族天琴的改革者,目前我區惟一的天琴教師。他執教的多支女子天琴組合,先后在2003年的《東南亞風情夜》、2004年中央電視臺“CCTV西部民歌大賽”、2006年“廣西文化舟北京之旅”,2006年奧地利《中奧薩爾茲堡之夜》演出,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新穎的表演形式征服了無數觀眾,使沉寂了數百年的壯族天琴讓世界重新刮目相看。
那么,一直專注于在藝術院校和藝術團體教授天琴的韓醒,是如何想到要打造“天琴娃娃組合”的呢?
事情源于某報的一幅新聞圖片報道。
今年2月的一天,韓醒在南寧偶然看到了某報的一幅新聞圖片,從說明中得知南寧市濱湖路小學的一位女學生在法國波黑烏第26屆音樂節上表演了葫蘆絲。這幅不太起眼的圖片卻啟發了韓醒,使他對傳承天琴的創新之路有了新的靈感。
話還得從三年多前說起。2003年11月13日,廣西天琴藝術團在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演出。演出結束后,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梁庭望教授激動地對韓醒說:“我還在廣西時就知道有天琴,但它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今晚看了你們的演出我非常高興,感謝你們為廣西做了一件好事。”
梁教授原籍廣西馬山,是我國著名的壯學家。他的肺腑之言,不僅讓韓醒感動,更讓韓醒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因為,如果說此前韓醒熱心天琴改良和教學,主要是受龍州縣委和縣政府之托以及出于個人的專長愛好;那么,梁教授的一席話,卻使這位壯族民樂教師產生了一種神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是從那一刻起,韓醒決心把傳承和發展天琴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回到南寧后,韓醒停止了其它彈撥樂的教學而潛心天琴,把一撥又一撥的學生送上了國內外音樂大舞臺。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韓醒的心事越來越重。因為現實告訴他,目前所出現的天琴熱,主要還是源于其表演方式的獨特新穎所產生的吸引力,完全是一種自發的而不是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的行為。從壯族天琴的長遠發展來說,這是一種欠缺甚至是失誤。一旦人們的新鮮感過去,天琴充其量也就只能作為一種普通的民族樂器生存下去,而難以發揮其作為壯族標志性符號產生的應有作用。顯然,對天琴的傳承與發展,必須盡快找到好路子好辦法。
廣西小學生在法國演奏葫蘆絲一事,讓韓醒心頭一亮:何不在濱湖小學組建天琴組合,讓孩子們從小接觸自己的民族樂器,通過學校影響社會、帶動群眾?一個“天琴進校園”的計劃油然而生。于是,他撥通了濱湖小學的電話并說明了自己的意思。幾天后,校長約見了韓醒。經過深入交談,學校接受了韓醒的提議,2007年3月13日,全區第一支“天琴娃娃組合”在南寧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