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何安東先生(1900--1994)誕辰一百周年。7月7日,廣東省文聯、中國音樂家協會、廣東省音樂家協會等單位在廣州隆重舉行了紀念活動。活動內容有何安東塑像落成儀式,愛國音樂家何安東先生一百周年紀念專題片播放,何安東藝術成就座談會及何安東作品音樂會。與會專家、學者對何先生的歷史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筆者受中國音協和分黨組書記徐沛東同志委托,在何安東塑像落成儀式上宣讀了中國音樂家協會的致詞,致詞說“何安東先生是我國著名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70多前,他創作的《奮起救國》、《全國總動員》、《大眾的歌手》等著名抗戰歌曲,富有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戰熱情。”
1931年“9.18”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占領了我國東北三省,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也激發了何安東創作抗日救亡歌曲的熱情。當時,何安東任教于廣州培正中學。就在“9.18”事變的次日,即9月19日,培正中學語文教員陳黃光撰寫了《奮起救國》的歌詞,何安東飽含愛國激情當即譜寫成進行曲式的群眾歌曲,歌中激憤地唱道:“暴敵憑凌破壞遠東和平,連天炮火,遍地血腥,我勞苦民眾士兵莫不憤恨填膺。來,時間已逼,精誠團結,死里求生。奮起!奮起!共作猛烈斗爭!民眾士兵,一致奮起斗爭,寧戰死不為奴隸忍辱偷生。民眾士兵,一致奮起斗爭,毋庸逡巡毋恤犧牲爭取自由光明。”這首由主歌與副歌結構而成,建筑在三和弦基礎的旋律進行,一字一音,鏗鏘有力,瑯瑯上口。尤其是旋律中多次三連音的出現,加強了歌曲剛勁的動力,頗富號召力和鼓動性,鮮明地表達了當時民眾群情激憤的愛國熱情。這首《奮起救國》通過民眾歌詠團及培正中學歌詠隊的演唱,很快就傳遍了廣州。1932年,在上海的美國勝利唱片公司將《奮起救國》與何安東創作的另一首《民族精神》灌制成唱片出版后,傳播得更為廣泛,在當時的知識階層、學生和工人中廣為傳唱,對于激勵人民群眾的抗戰熱情起到了積極作用。《奮起救國》被人們譽為我國最早創作的抗日救亡歌曲。在1991年中共廣州市委舉辦的“建黨70周年回顧展”中,唯一的一件音樂作品就是何安東作曲,陳黃光作詞的《奮起救國》。可見大家對何安東首創抗日救亡歌曲的歷史地位之重視。
何安東先生出生于廣東省江門縣,在青年時代與我國著名廣東籍音樂家冼星海、馬思聰、陳洪等過從甚密,共同攜手從事愛國音樂活動。1928年冼星海曾將嶺南大學管弦樂隊指揮一職十分信任地移交給了他。何安東的小提琴演奏也頗得馬思聰和陳洪的賞識。
何安東先生一生坎坷多難,但他始終對祖國懷著忠誠的愛國之志。抗日戰爭時期,他因寫了大量救亡歌曲,被日本侵略者抓進監獄,遭到殘酷摧殘,險被殺害。1956年,何安東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但不久他即在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文革”中又受到沖擊和“專政”,被迫停止了他鐘愛的音樂創作活動。
何安東先生還創作了小提琴曲《解放組曲》(1949年),表達了作曲家謳歌新中國一派欣欣向榮景象的情懷。他的另一首小提琴曲《我是一個兵主題與發展》(1950年),則是采用群眾中流傳甚廣的隊列歌曲《我是一個兵》的主題變奏發展,把人民戰士的音樂形象刻畫得頗為生動活潑。他作曲的女聲合唱《紅旗浪疊》(1976年),以熱烈歡快的旋律,抒發了他對清除“四害”(“四人幫”)的喜悅心情,放聲歡唱“慶祖國英雄歲月”。
何安東先生的音樂作品充滿了濃郁的愛國之情,展現了一幅幅與眾不同的人生畫卷;他的音樂生活散發著歲月的芳香,體現了生命的多彩。(馮光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