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拙,字用拙,連州高良鄉(今連州鎮龍口村一帶)人。少習禮樂,尤其擅長于詩歌韻律。天佑元年(904年)進士及第,先授著作郎,后南歸,靜海軍節度使劉隱重其才,聘用掌書記。劉龔為南漢王,陳拙為南漢吏部郎中知制誥。
陳拙在音律方面有很高造詣,系晚唐著名專業琴家,著有《大唐正聲琴籍》十卷、《琴譜》九卷、《琴法數勾剔譜》等。2004年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陳拙之名載入其中。
為官清廉有詩才
陳拙的詩名在五代名噪一時,如“浮世自無閑日月,高樓長有好山川”、“人說洞庭波浪險,使君自有濟川舟”等廣為傳誦。
天佑元年(904年),陳拙進士及第,被朝廷授著作郎。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國家動亂之秋,五代十國將中國割據,大唐王朝名存實亡。
在朝廷為官不久,陳拙感于時局不安,便回到家鄉嶺南隱居。當時在嶺南掌權的靜海軍節度使劉隱傾慕陳拙的才華,得知陳拙歸隱,就想聘其出來當官。陳拙回絕了數次,難卻盛意,便出任掌書記官。
出仕后,陳拙的政治才能很快顯現出來,為劉隱做了幾件大事,奠定了南漢數十年基業的基礎。面對群雄爭霸的政局,陳拙規勸劉隱不要急于稱王,仍然尊奉唐朝年號,靜觀天下之變。當時北方多處諸候不尊唐號,自立為王。為穩定嶺南,唐朝廷果然順勢封劉隱為南平王。數年后劉隱染病臥床難起,為穩定南漢王朝,陳拙推薦劉隱的弟弟劉龔為靜海軍節度副使,避免了戰亂的出現。
他還成功地出使吳越,使之與南漢王朝達成了穩定的聯盟。吳越即今江浙一帶,是南越的近鄰。陳拙來到吳越國,其行止優雅,談吐不凡,縱論政局多有高見,讓吳越王錢镠敬慕不已。錢镠因此便想以高官厚祿納其為己用,遭到了陳拙拒絕,這卻使錢镠更加佩服其忠貞不貳。
陳拙歸國之時,錢镠送了他許多財物,陳拙堅謝不能,出于禮節只好接受。回到廣州,陳拙便把全部財物都交給了劉龔。劉龔對陳拙的無私清廉大為贊賞,特升其為南漢吏部郎中知制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