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時間:5月31日
采訪地點:文藝南路
采訪人物:十三狼呂小平
1980年春夏交替的一個上午,一個睡眼惺忪的半大小子硬是被母親從溫暖的被窩里拽了出來,驅趕到了拉煤的小四輪上。然后這個半大小子就這樣一路搖曳著從旬邑一個偏遠的小山村來到了西安。
20年后,又是一個春夏交替的上午,一位目光炯炯的中年男子,在他的辦公室里利落地給來人遞上了一根香煙,坐定之后,他便告訴來人,自己的思緒仿佛坐著一輛拉煤的小四輪從繁華的西安一路搖曳著回到了旬邑一個偏遠的小山村。
沒錯,當年的那個半大小子和現在的這個中年男子是同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呂小平,不過,許多人更習慣稱他“十三狼”。“十三朝古都西北狼”,很明顯這是一位陜西傳統文化最堅定的衛道者。那么,他衛道的形式除過特點鮮明的稱謂之外,還有什么呢?
時下,一種新的歌曲演唱形式正在三秦大地上廣為流傳,一個個音樂人和一個個樂隊都在爭相用關中方言抒發他們的感情,表達他們的情緒。歌手或樂隊唱得烈火金剛,聽的人血脈噴張。但你知道這種音樂表現形式源自何時、何人嗎?你又知道這種音樂表現形式的專業稱謂是什么嗎?
時間再次追溯到1980年那個春夏交替的季節,懷揣著一個偉大的藝術夢想,腋下夾著一把破舊的嗩吶,呂小平只身來到了省藝校的招生點,然而不幸的是,由于交通工具實在過于緩慢,他錯過了考試的時間。不過,倔強的呂小平并沒就此放棄自己的藝術夢想,當下,他便立即拿出了那把破舊的嗩吶演奏了起來,一曲時而婉轉、時而激昂的嗩吶演奏不僅為他叩開了省藝校的大門,而且還叩出了人生的一片新天地。
憑借著孜孜不倦的努力,呂小平畢業后成為了省藝校的一名老師,不過,他沒有放棄繼續學習的機會,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幾年深造,為他日后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呂小平告訴記者,在此期間有人曾建議他向影視方面發展,但他說,“你都能想到的,肯定不會成功,我要做就做大家都想不到的。”于是經過不斷的思考之后,呂小平創造出了一種用關中方言唱歌的音樂表現形式,這種形式一經問世便立即在三秦大地上引起了轟動。2005年呂小平的首張專輯《月圓回家》發行,秦歌這個全新的音樂概念也隨之出爐。而他的真實名字也逐漸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藝名——十三狼。
對于秦歌,十三狼給出的定義是:
介于秦腔與通俗歌曲之間,它將秦腔旋律中的精華和現代搖滾、流行音樂等現代音樂元素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以歌曲的形式展現秦人、秦風、秦韻。
秦歌,這不僅是十三狼在藝術、尤其是音樂方面的一種創造,更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的新模式。憑借于此,十三狼在我省乃至全國迅速走紅。2005年他受邀參加了西安、武漢、廣州等六個省會城市舉辦的“姹紫嫣紅·中國年”春節晚會;2006年陜西電視臺為他專門舉辦了個人演唱會;2007年央視二套“傾國傾城”欄目力邀他演出;2008年中央電視臺和美中華的舞臺上也留下了他的身影;2009年農業部的春節晚會,他是壓陣的主要演員之一……
這樣一路走來,十三狼還不滿意,他告訴記者,要想將陜西傳統文化進一步發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從今年開始,他頻頻向熱身秦歌的人授業,除過自己已經正式收的四個學生之外,4月份他還被西安交大聘為了客座教授。
“十三狼,真拼命,站著生,吼著行。似秦腔,似叫喊,似鬼哭,似狼嚎。似濤聲,似沙暴……”這是歌迷為他寫的三字經。在人杰地靈的三秦大地上,有著這樣奮斗不止的精神,我們相信十三狼的事業會像歌迷抒寫的一樣源遠流長。
(本文來源:三秦都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