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音樂,俗稱北管,又名“小調”、“小曲”、“曲仔”、“北曲”等,與南音并稱為“姐妹花”,是廣泛流傳于泉州市惠安縣北部和泉港區的一種絲竹音樂。
北管分為曲和譜兩大類。曲,即聲樂曲,代表性曲目有《四大景》、《紅繡鞋》、《采桑》、《采蓮》、《采茶》、《玉美人》、《紗窗外》、《層剪花》等;譜,即器樂曲,代表性曲目有《六串》、《行板》、《平板》、《下山虎》、《拾相思》、《四板》、《大八板》、《江南大八板》等。演唱采用“官話”(相當于現代的普通話),音樂風格既保留了江南絲竹樂的明朗、幽雅,又融入了閩南音樂的柔婉、秀麗。它的主奏樂器是京胡、笛子,特色樂器是尺胡、雙清。樂隊少則七八人,多則十多人。每逢節慶,北管都要參加化妝,游行、迎神、裝閣等活動,樂隊前面打著“天子傳音”的旗號,與“御前清曲”的南音相輝映,一時蔚為壯觀。
清朝光緒年初,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的民間音樂,通過海上運輸、南下鹽兵、淮河決堤難民等傳入泉州市惠安縣北部(今惠安縣城及泉港區)。抗戰時期,北管在峰尾、后龍、山腰等鎮進入全盛。峰尾、后龍兩鎮有30多個教習館,山腰有20多個教習館,惠安縣城關有“麗澤”、“金蘭”等北管樂社。此時,北管還伴隨華僑、港澳臺同胞遠渡重洋,東南亞等地也有“廣東會館”、“福建會館”等北管樂社。
上世紀80年代,農村文藝活動蓬勃發展,北管得到了廣泛的注意和流傳。1981年,在福建省第二屆“武夷之春”音樂會上,泉州北管演唱《繡春光》榮獲了優秀節目獎。此后,北管的藝術價值得到音樂界專家、學者及媒體的廣泛關注和頌揚。至今泉港區峰尾、后龍、山腰、南埔四鎮還有30多支北管樂隊,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臺灣地區也有北管樂社。
1981年以來,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組織音樂工作者搶救、挖掘、整理北管音樂,批準成立研究機構和社團,先后演出了合唱、合奏、表演唱、歌舞等節目,在國際及省、市獲獎,并接待了英、日、臺灣地區及大陸音樂專家的考察。
近年來,泉港區啟動了一系列的北管搶救保護活動。編寫了北管教材,舉辦了專題講座,組織全區北管樂隊舉辦首屆演唱會,在區實驗小學和各中心小學設立5個北管培訓基地。
目前已編寫《泉港北管音樂》、《泉港北管》等校本教材,請北管藝人和專業音樂工作者給小學生“傳藝”,讓北管進課堂,解決了北管人才的青黃不接問題。同時,組織錄制泉港北管傳統曲牌,收集相關文物,加大對北管原生態保護力度。
泉州“北管”被譽為福建百花園地的一朵奇葩,是根植于泉州民間一份極為珍貴而豐富的古樂文化藝術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