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良堃,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合唱指揮學會理事長、中央樂團指揮。1923年生于武漢。早在1938年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中就開始了他的指揮生涯。1940年首次指揮“孩子劇團”公演了《黃河大合唱》。1942年考入國立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師從江定仙教授,并隨吳伯超先生學習指揮。1947年畢業后到香港中華音樂學院從事理論作曲、指揮教學工作。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嚴良堃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并擔任該校青年工作團合唱指揮,1952年任中央歌舞團合唱指揮。1954年赴蘇聯深造,為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指揮系研究生,主修交響樂及合唱指揮,師從阿諾索夫(Anosov)及索柯洛夫(Sokolov)。1958回國后,任中國中央合唱團指揮。1959年為國慶獻禮指揮演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樂》。1961年指揮首次合唱音樂會。1964年任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千人合唱首席指揮。1979年率中央合唱團赴菲律賓參加第一屆國際合唱節。1982年指揮中央樂團合唱團演唱西歐歌劇合唱音樂會。
1983年,匈牙利柯達伊紀念委員授予嚴良堃證書和紀念章,表彰他在介紹柯達伊(Kodaly)的作品和教學法中所作的貢獻。1985年他率領中央合唱團赴香港參加“黃河音樂節”,后再度應邀赴香港參加“亞洲藝術節”,指揮香港合唱團演出。1986年在第二屆“北京合唱節”中任常委、指揮組組長。同年成立“合唱指揮學會”,被選為會長。由他指揮的中央合唱團,在比賽中榮獲第二屆"北京合唱節"專業組表演藝術比賽一等獎第一名。
嚴良堃先后率團或應邀赴北美、東南亞及臺、港地指揮演出,并經常在各地進行講學。嚴良堃是我國專業合唱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指揮細膩嚴謹,樂風含蓄抒情,動作瀟灑洗煉,是中國杰出的合唱指揮藝術家。
一、專注音樂、充滿音樂的合唱指揮家
與其說嚴良堃是一位合唱指揮家,不如說它是一位音樂大師。看過他指揮的人都會感到他指揮時渾身充滿了音樂,他的每一個動作都體現了他對音樂和合唱音響的專注和理智,清楚地透出他全面的音樂修養、敏銳強勁的音樂思維和非凡的音樂洞察力,展現出他對音樂的形式和內容的明晰自然、細致入微、內在而深邃的處理和把握。
有關指揮的許多書里都有類似這樣的介紹:“指揮的任務是正確、全面、深刻地表現音樂作品,是將作曲家賦予音樂的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音響構思完整地揭示出來并賦予它二度創造,任何企圖表現自己的想法和脫離音樂需要的動作都是不適宜的”。嚴良堃在他撰寫的我與《黃河大合唱》一文中談到他最初跟冼星海學習指揮時冼星海說過的一句話:“上臺不要賣弄,不要表現音樂之外的東西”。并說:“我是這樣做的,我現在教學生也是這樣要求的”。嚴良堃認真地實踐了星海的真傳。他從不有意表現自我和音樂內容之外的東西,無論觀看他的排練還是演出,總能感到他對音樂的全神貫注和對聲音的精工雕琢。他對所指揮的音樂(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有獨到的解釋,并用心地將自己對音樂原作的研究和認識與作為指揮家對作品的進一步拓展(即:二度創造)嚴密地結合在一起,用風格特異的肢體語言和得體的指揮姿態準確、清晰地陳述樂思。從而,使得他的指揮更具感染力和表現力,充滿美感和熱情,體現著偉大指揮家特有的藝術功力和高雅的藝術氣質,讓觀眾隨著他雙手的揮舞激動和興奮,將觀眾很快帶入美好的音樂世界并讓他們陶醉。顯然,他在指揮的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方面的探索和實踐是成功且成效顯著的。
透過嚴良堃的指揮,我們可以獲得一個明確的啟示:真誠的表現音樂及其音樂所承載的思想和精神是指揮產生無窮魅力的不竭源泉。嚴良堃那無法不讓人注意和陶醉的指揮動態恰恰源自與他指揮時對音樂的忘我專注和投入,在全身心塑造美好音樂音響的過程中也同時塑造了自己。這大概就是嚴良堃不僅指揮的音樂給人印象深刻、其指揮風采也往往使人著迷、記憶久長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