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的時候首先要看木材是否干透,聞一聞,不干的木料有輕微的酸味。然后根據琴的聲音特點來選擇合適的琴碼。我打磨過的琴碼價格差幅在100倍以上,我的感覺是雖然一般來說便宜的琴碼都不好,但也不能迷信昂貴的琴碼,關鍵是看是否適合你的琴。花紋大的琴碼較硬,小的稍軟,拋到桌面上聽聲音就能分辨。一般來說,發音響亮、聲音噪的琴可用稍厚、稍軟的琴碼;音量小、聲音很純凈的琴就可用硬一些、薄一些的碼(關于薄厚可以在后面打磨時決定)。 有的琴碼在E弦下面鑲嵌有一小塊烏木,防止琴弦勒進琴碼。有人認為這樣會影響聲音的傳導,不可取,而還有人包括MOSSO則認為它對聲音的影響不值一提。
琴碼與琴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每一個琴碼都能產生良好的效果。材料是否合適、高低、薄厚、打磨的不恰當都不會取得好的效果,每一個買回來的琴碼都是要經過打磨才能用的,所以在選擇好一個琴碼之后打磨是很重要的。
打磨時先選好正反面。對于一個剖面正確的琴碼來說,小花向著指板,大花(這一面是平的)向著拉弦板。如果琴碼的花紋不"標準",就還要仔細觀察馬側面的紋理哪一面是平的,向著拉弦班即可。有的琴碼有印記,一般來說這是向著拉弦板的。一定要把向拉弦板的一面磨成和面板的夾角等于或略小于90度,另一面則大于90度,這是為了抵抗琴弦向琴頭方向的拉力,避免琴碼被拉彎。這一點我可不是第一次就做好了的。打磨的時候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千萬不能著急,并且不斷注意磨的位置是否就是琴碼應該安裝的位置、角度正確與否。馬腳厚了會影響發音靈敏,但也不能太薄,雖然幾乎所有資料都說越薄越好。過薄就會使馬的壓力集中到一點上。基本應以1毫米為限。
打磨的方法是這樣的:在裝琴碼的位置鋪一塊細砂紙(我一般還會在下面墊一張紙保護琴漆),捏緊琴碼左右打磨,直到馬腳與面板非常吻合為止。當然用砂紙很慢,熟練之后也可以先用快刀削,我還用過電動砂輪,也很滿意。
琴碼的高度是G弦距指板5毫米,E弦2.5毫米,中間兩根弦自然過度(D弦要稍高)。但這個尺寸只是個參考,決不能照搬。如果用的是尼龍弦的話,琴碼還可以再高一些。實際上馬的高度應主要由音質來決定。琴馬高些就可加大對面板的策應力,琴音也就相應得到加強。一般來說面板平的琴合適用高碼(但是太高會影響發音的敏捷,而且會把聲音壓壞不好聽),面板凸的琴適合用低碼(一般來說琴碼過低琴聲會帶有壓抑感,使琴本來的品質表現不出來同樣不好)。如果指板、琴頸很低的話,寧可加墊指板也應保持指板的高度。里奇就用的這種方法,效果非常之好。
馬腳一定要磨得嚴絲合縫,決不能靠琴弦上緊的壓力來使其緊貼面板,也不能為了結合嚴密而將馬腳下面的琴漆刮掉!角度也正確之后,進一步把馬磨地好看些。琴弦的間距為12-13毫米,不必照搬書上的尺寸,這一點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必須間隔相等,不要顯得不協調。 將琴碼修薄的時候只可修向著指板的一面。
琴碼和音質的大致關系可以這樣調整:如果小提琴發音聲音尖銳,可以用一個木質較軟的琴碼。聲音細柔的琴,可以試試木質堅硬而較薄、高一些的碼,就能是聲音響亮一些。琴板堅實沉重的琴,最好用一個較細薄的琴碼,而木質軟而輕的琴,則需配一個粗厚的琴碼。以上措施都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我很難忍受有噪音的琴。如果你發現新馬換上之后琴音很噪,根據我的經驗,可能有如下原因:1,琴碼太薄(雖然薄些可讓聲音更亮);2,琴碼向拉弦板傾斜過多(明顯小于90度)。當我遇到這種情況時,扶正琴碼,噪音立即減小,屢試不爽!另外我發現馬腳適當厚些噪音也就相應小些。 所有資料上的尺寸一概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靈活掌握。和琴一樣,琴碼也是舊的好,所以不要把琴碼換來換去。
相關鏈接:鈴木小提琴教材(主講 蘇雅菁)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