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交響樂是一種主動的積極的思維活動,它和欣賞輕音樂不一樣,聽的時候需要全神貫注,凝神靜聽,并要積極去思考,去想象,這樣才能真正領會到音樂所體現的思想內涵。
欣賞交響樂不能被動的聽,而是要積極主動地去發揮想象力,聽完之后還要思考它。因為交響樂除了表達感情以外,還有潛在的思想,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感情可以通過耳朵感染給你,而思想卻要仔細揣摩,才能夠領會。
欣賞音樂作品,特別是交響樂,有這么幾個過程。開始我們只能聽到一些音響,聽到一些高低不同的音,感受到一些音色。但是進一步我們會逐漸感受到這部交響樂隱藏的感情。到這兒并不是就欣賞完了,而是在聽完交響曲后還要回過頭來進行思考,從音樂中領會作者的思想。這才進入比較高的認識階段。當整個音樂聽完以后,把各個主題的關系特別是最后的處理聯系起來想想,就可以得到思想上的啟迪。
音樂的表現要素
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創造藝術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音樂作品的內容非常廣泛?梢詳⑹鲇兄卮笊鐣饬x的事件,也可以反映風俗生活;可以描繪自然風光,也可以抒發人們的生活感受和各種思想感情。無論聲樂還是器樂,都需要通過音樂形象來表達作品的內容。作曲家創造音樂形象運用音樂語言來做為表情達意的表現手法。熟悉音樂語言,有助于理解音樂作品。
音樂語言包含著各種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旋律。旋律是由高低不同、長短不同、強弱不同的音組成的音的線條,它是音樂的靈魂,是塑造音樂形象的最主要的手段。旋律雖然是音樂語言中的重要因素,但它總是和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調式、調性等要素結合在一起的。此外,還有和聲與復調。和聲是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規律同時結合,復調是幾個旋律同時結合。這些要素都具有特定的表現作用。
然而,音樂語言中的每一種要素的表現作用不是絕對的,當它們彼此之間作各種不同情況的結合時,所產生的音樂形象也就千差萬別。有時,同樣的旋律由于速度、力度和節奏的不同,也可以改變原來的性質,表現不同的形象和情緒,如賀綠汀作曲的管弦樂曲《森吉德馬》。在描寫自然景色的樂曲中,作曲家常常采用連續轉調的手法,造成更多的色彩變化。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樂組曲《培爾·金特》中第一組曲的《朝景》,就是一幅色彩鮮明的風景畫。在這首作品里,作曲家采用色彩性的轉調手法,展現了旭日初升,燦爛光芒普照大地的瑰麗景色。
音樂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也是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必須注意的問題。欣賞音樂除了要了解音樂語言中各種要素的表現作用以外,還要了解作曲家的創作思想和創作風格以及作品的時代背景等等,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去鑒賞一個音樂作品。
音樂形象的理解
音樂是通過作曲家主觀的感受寫出來的,因此主觀性較強,作曲家和聽眾的感情交流也就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嚴格的說,音樂形象一說不太科學。因為音樂的特長是抒發感情,在感情方面,它可以表達得很細致,但是感情以外的事物,要音樂來表達就比較難一些。也就是說,音樂的描繪性、敘事性是非常有限的,它只限于客觀事物中那些有音響的、有節奏的、有動態的也就是在運動中的事物。因為音樂是一種音響的藝術,一種聽覺的藝術,一種時間的藝術,它存在于音響的運動中。如果跟音響和運動這兩種特性沒有聯系的事物,音樂要想描繪它們就比較困難。所以說,音樂的特長不在于描繪,也不在于敘事,而在于抒情。因此,與其說“音樂形象”不如說“音樂的性格、情緒”更準確些。
音樂擅長表達出人們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的運動過程。比如我們心情激動了,心就跳得快,情緒就緊張,音樂表達時就可以采用緊張的比較快的節奏;如果心情平靜時,自然就松弛緩慢下來,于是音樂的節奏、速度也慢了。
音樂還有一個特長,如在表現憂愁、憂慮、痛苦、發怒、盛怒這種種情緒時,可以把它們的層次很細微地表現出來。甚至有時用文字和語言難以描繪的復雜情緒,音樂可以很好地將它刻劃出來。
另外,交響樂創作上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用同一個音樂素材,通過節奏、配器、和聲的變化來改變音樂形象。因此,即使是描繪性的音樂也都不是純粹客觀的描寫外部世界。它被音樂化了,性格化了、感情化了,所表現的是事物在作者心里引起的一種感情,而不是事物本身。
音樂形象從聯想產生,這個聯想是通過音樂對事物運動的形態以及運動所發出的音響所作的一種摹擬而來。比如海有起伏,音樂也就有起伏;海浪大了,音樂的音量也大了,浪小了,音量也就小了。當然,作品描繪什么有時主要還要靠文字標題來提示,沒有標題有時就不能準確地判斷它寫的是什么。因為音樂的描繪只能是近似,而不可能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