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象
成樂之象約有十三
本人在《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研究》一書中為唐代古琴演奏美學提煉出十三種音樂表現,名為《十三象》,引于此為說。
一、雄 這是古琴演奏氣度、氣韻、氣勢、氣氛的壯偉、闊大、昂揚,也是所演奏琴曲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原本所具有的品格。《廣陵散》、《流水》之某些段屬此。
二、驟 驟是強勁的情緒、激越的形象突然的展現。常常體現為樂曲中的轉折突強突快,忽起忽止。在《廣陵散》、《流水》中可見。有些琴曲中的某些指法明顯有此表現。
三、急 急為常見的音樂表現,琴中亦不少見。具有奔騰動蕩之勢或熱烈歡快之情,而非慌忙匆促、零亂破碎之象。
四、亮 金石之聲兼有雄渾宏大及堅實明亮之質,而其堅實明亮之質為琴中多用。琴中泛音即屬此類。散音按音亦在需要時發出金石般峻朗之聲,以生光彩。
五、燦 燦乃明麗。既講琴的音質,也涵曲的韻味。唐人以“云雪之輕飛”、“秋風入松”及鸞凰這類神鳥的清歌相比,琴中多有。例如《幽蘭》第四段于下準泛音的連用撮的一段及《梧葉舞秋風》的開始泛音樂段等屬此。
六、奇 這是唐人文獻中所戴于古琴演奏至妙奏至妙時所產生的特別意境,是一種超出常態今人難測的感覺。唐人以忽現的天外飛來之奇峰,忽從萬丈云端瀉下之泉來形容。以鶴哀鳥啼、松吟風悲來比喻,乃琴中難得之境。張子謙先生的《龍翔操》、吳景略先生的《墨子悲》中可以感受得到。
七、廣 這是彈琴的氣質、格調雍容闊大、寬遠綿長之概。在人有居高臨下,豁然千里之感,在曲則氣度穩建、情緒言峻朗,超出一琴之聲一室之境。查阜西先生的《漁歌》、吳景略先生的《胡笳十八拍》第一拍可為例。
八、切 在人與琴,琴與曲,彈者與聽者之間的關系中,最佳者可用“切”字,具有真切、貼切、親切之意。以琴曲而言,《欸乃》以寫船夫之題,很為真切。《憶故人》以寫深情,很為親切。吳景略先生的《胡笳十八拍》高潮部分寫蔡文姬的歸國之欣喜與別子之哀傷交織在一起的心情,極為貼切。
九、清 清是琴趣中最多為人所談者。從琴的演奏角度來說,是在于音韻、音色、情調、氣質的清遠、清暢、清朗與清峻。既是指聲音,也是指格調。清遠有寧靜安閑之境,清暢有欣然靈活之趣,清朗有明麗生動之象,清峻有勁健方正之氣。清遠者,如查阜西先生之《鷗鷺忘機》,清暢者如《梅花三弄》的泛音段落,清朗者如《流水》前部之兩次泛音樂段。清峻者如查阜西先生的《漁歌》之大部分。
十、淡 淡是一種超乎現實無意于人世間名利之心在琴上的體現,在音樂上應表現為曲調平緩、疏簡,不見喜怒哀樂。以演奏實際說,應少有吟,寬用猱,幾乎不用綽注。若以白居易所追求的無味之淡而言,則應該不用吟猱綽注,不可有附點音符及切分音,也不應有重音、密集音。只可以輕、徐及一拍以上的音。真正淡曲已難求其實例,而無味之淡曲尚未在傳世之作中發現,可見淡之不易傳。
十一、和 此和所言。主要在于琴曲的意境及品格。是琴的優雅端莊、從容適度之聲,是心的可以靜物平心之美,令人有和諧和平之感。是心聲之正、氣息之平,追求諧調世人與圣賢之心的理想所有。此和也另有指與弦和、人與琴和之意,上文已有所言,此不復述。
十二、恬 恬是琴之泠然靜美淡有味者。有味之“味”即是韻味,即是表情,即是美感。具體于琴,應是微有吟猱綽注,精用輕重疾徐!读枷、《鳳求凰》一類應有此趣。
十三、慢 琴多慢曲,故慢于琴甚為重要。慢可致淡、慢可致清。用慢可以寫憂傷,用慢可以寫沉思。然慢不可以無度,過當則或失于渙散或失于慵懶。甚而失于作態,尤為大忌。
總之,彈琴之法,在于得心應手。成樂之途在于人與琴和、手與弦和;c則應在于辨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