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指法,琵琶二字的命名,亦出自彈挑。“推手前曰枇(即彈),引手卻曰杷(即挑)”。右手的某些其它指法與匯組指法均由彈挑衍變而來。
初練彈挑時,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彈出時前臂向下移動,挑進時前臂向上移動。一彈一挑前臂的活動一上一下形如切菜,既難看又彈不好,對彈挑在演奏中的運用和發揮局限極大。另外對彈挑的派生指法會產生聯鎖反應,后患無窮。
練習彈挑指法時要注意手形姿勢:手腕背面呈小量外突,手背面與面板呈斜狀即小指側處的腕關節作向外前方稍稍抬出(這時為了使拇、食指甲與弦身接觸時,在橫的角度方面易于相仿之故);拇、食兩指的指甲尖端要一般齊(拇指短而食指長,要使兩指一般齊,食指須呈微彎);不要把食指放在下面作左下方彈、拇指放在上面作向右上方挑(這種姿勢叫“雞眼”,兩指發音量與音色差異很大),而要把拇、食指端捏成“鳳眼”,因為用鳳眼姿勢演奏彈挑時,易于使拇、食兩指指甲端在弦身的同一點上觸彈,發音量及音色易于一致。
練習彈挑時,保持手形基本不動,初練時,尤其不要用前臂及腕部運力,而僅靠拇指和食的指關節運動。所以彈挑時必須首先練好拇、食指的指關節的運動與用力。因為彈挑時是用指甲尖端來觸彈弦身,指關節離指甲尖端較近,手指的運動幅度較小,每作一次彈或挑所耗費的時間可以縮短,易于作快速的彈挑。同時,在練好指關節的用力方法后,也能在動作非常快速、運動幅度極小的情況下作出強弱的變化來。特別是“滾”指,是在弦上作連續而均勻迅速的彈挑,產生一種類似長音的效果,對彈挑音色、音量的一致性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在初練彈挑時,一定要做到音量一致,節奏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