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雞文理學院音樂系 陜西寶雞 豆軍紅
【摘 要】陜西交響音樂創作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通過老、中、青幾代作曲家的薪火相傳,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模仿”到“成熟”的過程。陜西作曲家以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為基礎,采用西方交響音樂的藝術形式,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交響音樂作品。這些作品以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逐步形成中國交響音樂的“陜軍品牌”。
【關鍵詞】陜西 交響音樂 創作 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5
基金項目:本文為寶雞文理學院校級重點科研項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國交響音樂發展研究——以陜西交響音樂發展為例”(項目編號:ZK14053)成果。
交響音樂作為一種具有崇高思想和特定表現內容的藝術形式,是一個國家文化藝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20世紀初隨著西方音樂文化的傳入交響音樂來到了中國,至21世紀初,經不完全統計,中國作曲家們先后創作了近2000部以上的交響音樂作品。陜西是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陜西有著豐富的音樂文化資源,這為交響音樂的創作和發展提供了深厚的音樂文化底蘊。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陜西作曲家以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為基礎,采用西方交響音樂的藝術形式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交響音樂作品。在當前多元文化背景下,本文對陜西交響音樂發展的歷史進行回顧,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這對推動陜西交響音樂創作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序曲:20世紀70年代以前
1939年3月31日,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抗日根據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完成《黃河大合唱》的創作,同年4月13日,在延安陜北公學大禮堂首演,這是在陜西境內創作和演出的最早的交響音樂作品。其后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創辦、陜西省樂團(現更名為陜西愛樂交響樂團)的成立,以及陜西歌舞劇院的成立等一批專業院團的出現,為陜西專業音樂創作與演出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58年由陜西省樂團程生仁創作的管弦樂《慶公社》、王思克創作的管弦樂《陜北民歌聯奏》等首演,這幾部早期交響音樂的創作和演出標志著陜西交響音樂創作拉開了序幕。1959年,為慶祝建國十周年,陜西省樂團演出了楊潔明的管弦樂《打夯歌》,關鶴巖、王海天創作的交響大合唱《萬歲,偉大的祖國》、《延河照樣的流》等。1962年初,陜西省樂團首演了楊潔明、秦北海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忠王李秀成》和楊潔明的交響詩《劉志丹》等。1962年原國家交響樂團指揮張孔凡調任陜西省樂團,在他發起的陜西音樂家約稿征集活動中,西安音樂學院的作曲家屠冶九的交響詩《天山之歌》、杜勃興的《帶鐐行》、中國音協西安分會的作曲家王海天的《陜北說書》等試奏成功而成為陜西省樂團的保留曲目。1963年,程生仁赴陜南創作了《黎坪組歌》,陜西省樂團程生仁、邵吉民,西安音樂學院常宇宏、寧爾、高永謀等在銅川集體創作了組歌《歌唱英雄馮玉萍》。1963年,在陜西省歌舞劇院組織的《焦裕祿》組合音樂會上,程生仁根據焦裕祿的詩詞“蘭考人民多奇志”創作的管弦樂《奇志》演出取得極大成功。出生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的作曲家李耀東,1958年調西安電影制片廠作曲組。1979年李耀東曾參與創作的《生活的顫音》獲“百花獎”最佳音樂獎提名,其中的選曲小提琴協奏曲《抹去吧!眼角的淚》歌頌了對周總理的懷念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這部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在全國交響音樂評比中獲“鼓勵獎”。1979年,作曲家趙季平創作了雙簧管與樂隊《陜南素描》,這也成為趙季平創作的最早的器樂作品。
20世紀70年代以前,陜西交響音樂主要是吸收、挖掘和創編的探索時期,最初的創作始于對民間音樂素材的加工與改變。作曲家在繼承傳統音樂的同時,注意到對西方音樂的學習和借鑒,并用自己的藝術實踐大膽地將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思維相結合。這些早期的探索和嘗試為之后陜西交響音樂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開啟了陜西交響音樂的序曲!
春之聲:20世紀80年代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國經濟和綜合國力日漸提升,精神文化事業也快速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陜西交響音樂也迎來了一個繁榮發展的春天。以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的1977、1978級學生為主的創作隊伍受到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的影響,創作了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現代音樂作品。如汪海平的《鋼琴協奏曲》、張豪夫的《鋼琴協奏曲》、劉錚的《云嶺風情》等,這些作品新穎的作曲手法雖然具有實驗性,但卻開啟了陜西交響音樂的現代性進程。1980年,作曲家屠冶九創作的管弦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成為一首家喻戶曉的交響樂名作,作品所表現出質樸的情感和藝術魅力至今令人感動。作曲家趙季平于1980年創作了琵琶協奏曲《祝福》和管弦樂《秦川抒懷》,1981年又創作了五個樂章的管子與樂隊協奏曲《絲綢之路幻想組曲》,分別由滿柳曲、古道吟、涼州樂、樓蘭夢、龜茲舞等五個部分組成。這三部作品體現出趙季平新穎的曲調與獨特的民族風格。1980年作曲家相西源創作了管弦樂《春舞》,1986年又創作了《第一交響曲》,這兩部作品代表了作曲家這一時期的成就。1981年全國第一屆音樂作品(交響樂)評獎中,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饒余燕創作的鋼琴協奏曲《獻給青少年》獲得優良獎。在這部鋼琴協奏曲中,作曲家運用了陜西特有的碗碗腔為素材,以精湛的現代技法融入西洋協奏曲的形式之中,使音樂格調清新明快,形神兼備。通過鋼琴的主奏與樂隊的協奏,刻畫出青少年們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1981年初,常宇宏創作的小提琴與樂隊《碗碗腔主題敘事曲》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1982年陜西省樂團創作組常宇宏在參觀秦俑館后發古頌今之作幻想組曲《秦始皇兵馬俑》由五個段落組成,通過交響音樂的特殊語言,抒發了對偉大祖國光輝燦爛歷史文化的頌揚之情。1985年7月31日,在昆明舉行的全國第四屆音樂作品評獎中,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生韓蘭魁創作的《幻想舞曲》獲得三等獎。1987年崔炳元創作了圓號與樂隊《西志哈志》,同年,他應總政歌舞團之約創作的交響音畫《敦煌舞韻》獲全軍第五屆匯演創作一等獎。
從20世紀80年代的陜西交響音樂創作成就來看,陜西作曲家們逐步擺脫了創作思想上的傳統束縛,交響音樂創作的技術手法和理念日趨成熟。這一時期的陜西交響音樂作品,明顯呈現出現代音樂的氣息,有些甚至出現了“先鋒派”的特征。大量成熟而富于現代特色的作品,展示著陜西交響音樂逐步走向繁榮發展的春天。
如歌的行板: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提出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交響音樂逐漸成熟并逐步走向世界。陜西交響音樂創作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身的藝術風格,有大量的新作品問世。
為陜西交響音樂的發展與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的作曲家趙季平,在20世紀90年代先后有管弦樂《劍魂》(1997年);交響音畫《大唐三彩》(1998年);交響音畫《太陽鳥》(1999年) ;交響敘事曲《霸王別姬》(1999年創作,于2000年由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在“柏林森林音樂會”上首演)等。獲首屆“金鐘”獎優秀作品銅獎的《第一交響曲》(1999年)由葡萄牙里斯本交響樂團演奏并錄制唱片。這些作品,創造性地將西方現代作曲技法和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以深刻的思想內涵征服了國內外聽眾,刮起一股海外巡演“趙季平旋風”。
作曲家韓蘭魁在20世紀90年代也有大量的作品問世,1991年創作的交響舞詩《戰臺風》獲第六屆全軍文藝匯演音樂一等獎。1992年韓蘭魁又推出交響合唱《綠色的呼喚》,作品通過五個相互關聯的樂章,采用康塔塔形式,反映了環保這個深沉的社會命題。1994年,韓蘭魁創作的交響前奏曲《春訊》,獲陜西省交響樂作品比賽一等獎。1998年,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于6月2日至24日在臺灣省南投縣溪頭召開了“1989年華裔青年作曲家研討會”。會上,韓蘭魁創作的交響組曲《西出陽關》和陳大明創作的《狂想音詩——安塞腰鼓寫意》以其相對集中的地域題材、濃郁的地方特色,展示了陜西交響音樂的獨特魅力。
崔炳元于1990年創作了單簧管協奏曲《敦煌敘事》,作品由一個基本材料運用多種變化與展開手法,最終形成單一主題協奏曲體,體現出了作曲家對協奏曲這一大型體裁的理解與獨特處理能力。①1993年創作的《炎黃頌》獲陜西省交響樂比賽一等獎。
20世紀90年代,隨著作曲家對交響音樂的藝術特征和創作規律認識的深化,陜西交響音樂作品在創作理念上不再以“先鋒”為標榜,也不以“傳統”而自居,大多數作品既保持著對現代音樂的探索和創新,又顯示出傳統的審美追求。大量在國內和國際有一定影響的作品,顯示出陜西交響音樂正在如歌的行板中快速發展和進步!
輝煌的華爾茲:21世紀以來
進入21世紀,陜西交響音樂創作出現了新的局面,一大批新的作品逐步問世,一些成長起來的年輕作曲家開始“嶄露頭角”。
韓蘭魁于2003年先后創作了多部管弦樂作品,先是完成了大型舞劇《夢回大唐》(二、三幕)作曲,接著根據這部作品整理出一部音畫《夢浴華清》,繼而推出音詩《絲路斷想》。臨近歲末,又完成了《兩樂章交響曲》的創作。特別是《絲路斷想》,以古絲綢之路為背景,幻想性地描繪出昔日令人神往的朝圣之旅,并以此來贊美生命、贊美愛情。2005年作品《絲路斷想》入選維也納金色大廳“中國新年音樂會”,由奧地利莫扎特交響樂團演奏。
崔炳元2004年創作了交響組曲《大唐》,是為西安雁塔北廣場音樂噴泉而作,作品由雁塔鳴鐘、水流梵音、霓裳艷影、古道駝鈴、曲江芙蓉、盛世雄風六個樂章組成。交響組曲《大唐》每天在大雁塔北廣場隨著跳躍的音樂噴泉播放,成為西安市的標志性音樂。2007年為清明公祭軒轅黃帝盛大典禮創作的音樂《軒轅頌》,由背景音樂、敬獻花籃音樂和告祭樂舞音樂三部分組成,由中國交響樂團和中國愛樂交響樂團聯合演奏,作品成為每年公祭軒轅黃帝的指定作品,涓涓音符流入海內外炎黃子孫心里。2009年2月創作了管弦樂小品《濟癲》,2009年11月又創作了交響合唱組曲《南海觀音》。
2012年5月11日由趙季平、趙麟父子創作的交響組曲《大秦帝國》在西安曲江國際會議中心上演。交響樂組曲《大秦帝國》是以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中的主題音樂《老秦人古歌》、《衛鞅入秦》、《秦軍軍歌》、《玄奇的歌》等13首曲目,以及《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的主題音樂《秦之縱橫》、《天下秦風》、《伐謀》等8首曲目組成。作品通過對電視劇主題音樂的重新配器編曲而產生的交響組曲,重現了秦王朝縱橫捭闔、一統天下的輝煌歷史。這兩部交響組曲反映了趙季平影視音樂交響化的創作理念和文化觀念。
2012年6月16日,由趙季平、崔炳元等作曲家創作的大型交響套曲《長安》在西安音樂廳隆重首演。交響套曲《長安》分為序《鐘鼎長安》、第一樂章《詩賦長安》、第二樂章《愛恨長安》、第三樂章《絲路長安》和第四樂章《閶闔長安》。作品用音樂語言描繪古長安最具經典和代表意義的形象,以全新的詮釋角度,藝術地展示盛世長安,使之成為千年古都一張藝術的亮麗名片。此外,在2004年全國第九屆音樂作品比賽中,陳大明創作的管弦樂《龍抬頭》獲三等獎。2009年,程寶華創作的交響管樂隊回旋曲《社火—長安》,于2010年獲上海世博會音樂作品評選金獎。
青年作曲者在近年來,也開始在陜西交響音樂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2007年,跟隨饒余燕攻讀碩士學位的劉陽創作了交響詩《源》,2008年創作了交響詩《失落的狼群》。青年作曲付明2008年創作的交響序曲《萌·茁·茂》在國家大劇院“秋季音樂會”中演出,并榮獲第五屆陜西省藝術節音樂類節目作曲獎。青年女作曲者吳延,2008年創作了交響序曲《焦點》。青年作曲郭強創作的交響音畫《詩畫二則》于2008年12月3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
進入21世紀,陜西交響音樂創作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陜西交響音樂作品題材的廣度和藝術表現的深度大為拓展,作品的民族形式、個人風格、技術手段等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陜西交響音樂已具備中華民族交響音樂的新風格和新氣派。
陜西交響音樂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繼饒余燕、趙季平等老一輩作曲家之后,崔炳元、陳大明等中年一輩作曲家走向前臺,郭強、付明等青年作曲家開始嶄露頭角。這些作曲家創作的交響音樂作品在“西北音樂周”、“中國交響音樂周”、“中國西部交響音樂展演”、“中國交響音樂季”等活動中得到很高的評價,其中一些作品也成為中國交響音樂作品中的經典名作。展望未來,陜西作曲家必將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與西方現代作曲技法有機的結合起來,在交響音樂的題材、體裁、風格、形式等方面不斷創新和超越,逐步形成中國交響音樂的“陜軍品牌”。
注釋:
①張錫生.評崔炳元的《敦煌故事》[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交響,1991,(3).
參考文獻:
[1]陜西省樂團.交響50編輯委員會[C].交響50陜西省樂團建團50周年紀念文集,2007.
[2]夏滟洲.1949—2009:新音樂在西安[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交響,2011,(2).
[3]楊青.交響樂世界的“中國之聲”——關于中國本土交響音樂[J].藝術評論,2009(2).
[4]李詩原.新時期中國交響音樂創作:問題與探討[J].藝術評論,2009,(2).
[5]相西源.20世紀中國交響音樂作品中的主題構造形態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5.
[6]王寶龍.20世紀下半葉新疆地區的交響音樂創作[D].中央音樂學院,2011.
[7]樂工.“陜西風情”展交響音樂創作“陜軍”實力[N].音樂周報,2008-12-30.
![]() |
![]() |
聯系方式 | |||
|
版權所有:河南省音樂家協會 技術支持:中音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