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至19日,第五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在河南省淮陽縣進行。6場來自河北、山西、遼寧等13個省區市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展演場場爆滿。
淮陽縣因有三皇之首伏羲的太昊陵而被稱為羲皇故都,其傳續了千百年的淮陽廟會,是當地民眾祭奠伏羲的民間盛會。為了增強廟會內涵、保持廟會的原有風貌,河南省文化廳、周口市人民政府連續5年在這里舉辦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成為非遺表演類項目的大閱兵。該活動與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中國·寶豐馬街書會一并構成了河南非遺展演的三大盛宴。
2月11日至15日,第六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在鶴壁市舉行,其中浚縣泥咕咕、河北剪紙、山東絹藝、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開封木版年畫、淮陽泥泥狗等民間手工藝齊聚一堂;浚縣西路大平調、濮陽雜技、馬街說唱等中原傳統技藝集中展演……
2月12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河南省文化廳、平頂山市人民政府等聯合舉辦的中國·寶豐馬街書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展演上演,19個節目涉及17個曲種,全部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邀請到的都是曲藝名家,其中不乏曲藝類最高獎牡丹獎獲得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河南省文化廳非遺處負責人告訴記者,以這三大品牌為代表,河南省已形成非遺展演品牌效應,在中部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都產生了廣泛影響。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是要發揮民眾的主體作用,在活態傳承中保護。浚縣泥咕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楊玘屯村的王學鋒是浚縣泥咕咕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8歲便跟著父親學做泥咕咕,是家里的第九代傳人。王學鋒說,泥咕咕以前賣不上價,村里600多戶也只有四五家常年做泥咕咕,農閑時有100多家做。轉機出現在2006年,那一年泥咕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看到了這種小玩意兒的潛在價值,便把它作為自己的主業來做。”王學鋒相繼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鶴壁市浚縣泥咕咕研究院。現在的西楊玘屯村,村民們在自家院里捏制各式各樣的泥咕咕,在床下、箱架下都堆滿了泥咕咕。
非遺保護離不開完善的法律支撐。2014年1月1日起,《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開始實施。《條例》中明確了非遺保護經費、隊伍建設、政府對代表性傳承人和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的支持、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的權利義務等問題。這使河南省在非遺保護工作開展中有了更為詳實的法律依據。與此同時,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資助代表性傳承人等規定也使非遺保護工作者、非遺傳承人更有底氣。
除此之外,目前河南省已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項目名錄保護體系和代表性傳承人名錄保護體系。另外,河南省還制定了代表性傳承人培訓計劃,將分批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輪訓,扶持、指導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中國文化報/張瑩瑩)
![]() |
![]() |
聯系方式 | |||
|
版權所有:河南省音樂家協會 技術支持:中音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