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協奏曲是每個長笛演奏員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長笛演奏者就必須對協奏曲有著非常清晰的演奏狀態。在眾多的協奏曲中,古典派時期的代表人物——莫扎特的長笛協奏曲具有極為特殊的魅力,可以為一名長笛演奏者的整個演奏生涯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一、作品魅力
莫扎特一生寫出大量的音樂作品,體裁形成涉及各個領域,留下了許多不朽杰作。協奏曲是除歌劇之外,莫扎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他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三個樂章對比并置的套曲結構,雙呈示部,獨奏樂器有技巧性的華彩樂段等。27部鋼琴協奏曲占有突出地位,代表作有d小調、c小調、A大調等;7部小提琴協奏曲中,G大調、A大調、D大調比較突出;其他還有單簧管協奏曲、長笛和豎琴協奏曲、圓號協奏曲、長笛協奏曲等。
莫扎特共寫了三首長笛協奏曲,G大調長笛協奏曲第一號(K313)是其中之一,作于1778年。這首長笛協奏曲和他的大多數作品一樣,是為特定的使用目的而寫,即為籌措從薩爾茨堡到巴黎的一次昂貴的長途職業旅行所急需的款項。1777年10月底,莫扎特和母親已遠游至曼海姆,那里有著名的樂隊和歌劇院,曼海姆的宮廷對這位31歲的天才并不感興趣。最后,一位業余長笛家讓一個在曼海姆的荷蘭人前來邀請莫扎特創作一些簡易的長笛協奏曲和長笛四重奏。然而,長笛作為獨奏樂器莫扎特并不喜歡,所以盡管手頭拮據,還是遲遲不寫。荷蘭人于1778年2月底離去時訂貨還遠沒完工,莫扎特的收費只好減半,盡管他不喜歡這一樂器,但一動筆就不可能無動于衷。荷蘭人收到的一首G大調長笛協奏曲遠遠超出了他原先期盼的業余水平,并且成為此后200年來長笛演奏家和聽眾的藝術享受。
作品的第一樂章——莊嚴的快板,G大調4/4拍,奏鳴曲式。
在長笛獨奏前,我們聽到樂隊呈示幾個主要主題,插入e小調插入句后,展開華麗的快速樂段,邁向第二主題,這個呈示部以第二主題音型形成尾聲來收尾。發展部由長笛繼承原由小提琴演奏的呈示部尾聲快速音群,然后有一段呈示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樂段,進入再現部。再現部第一主題先出第一小提琴,再由主奏長笛裝飾再現。插入句部分移調成C大調,第二主題用主調在高音域再現,根據第一主題,音型用合奏處理成華彩,最后呈示部尾聲音型而結束。
第二樂章——不太慢的慢板,D大調,奏鳴曲形式。
這個樂章有兩支長笛替代兩支雙簧管。以弦樂與圓號齊奏呈示引子音型,長笛與小提琴演奏出柔美的主題,經推移部,在弦樂、長笛、圓號以引子音型誘導下,主奏長笛再奏第一主題,再奏A大調的第二主題,第一小提琴與主奏長笛追逐,進入總奏的呈示部尾聲。發展部短小,主要使用第二主題的變形。再現部按呈示部原形,第一主題后接第二主題以主調在先,然后是華彩,最后以第一主題結尾。
第三樂章——回旋曲,小步舞曲,G大調。
在兩聲部小提琴伴奏下,主奏長笛呈示主要主題,樂隊重奏,經過部先由弦樂,接著主奏長笛奏快速音群。第一副主題先由第一小提琴呈示,然后與主奏長笛追逐下呈示。再由主奏長笛演奏快速音群,華麗的發展,主要主題第二次由主奏長笛表現,合奏重復,第二副主題長笛以e小調表現,經過部主奏長笛炫耀華麗的技巧。然后再出現主題及第二副主題,第四度出現的主要主題與變奏表現,主奏長笛又奏技巧化的經過部,合奏重復而結束。莫扎特的偉大音樂創作為喜歡和熱愛音樂的人帶來無比的快樂,音樂中那美妙的旋律在我們腦海里永遠想起。雖然我們無法和他交流,但我們可以用演奏他的音樂來感受他那無比的音樂魅力,從中吸取音樂的藝術精華。
二、演奏分析
莫扎特G大調長笛協奏曲有多個不同的演奏版本,在中國出版的莫扎特協奏曲就有三四種版本。版本的不同主要是樂譜中音的連線和吐音的不同體現出來,而莫扎特本人寫的原譜我們都沒有見到,所以正確版本的選擇對我們演奏莫扎特協奏曲就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雖然沒有原譜我們可以找到和原譜最相識的樂譜來進行演奏。中國音樂出版社騎熊版莫扎特G大調協奏曲專用于出版學術評論性作品或與之直接相關的其他作品,保證其出版物的質量,由于騎熊版的音樂作品都是出自國際知名專家執筆,因此他的作品有很大的權威性,也是最接近原譜的。總之,騎熊版的音樂作品是音樂家上佳選擇。
莫扎特這首協奏曲有著非常輝煌的音樂效果,所以,部分方位的演奏法就成了演奏莫扎特音樂至關重要的音樂表現要素。顫音是莫扎特用來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演奏顫音時要非常自然和清晰,一般來講,莫扎特協奏曲的顫音都是從上往下打的,除了一些特別的音階,比如說,從上往下的音階到最后一個音是顫音時就要從原位打了,連線和吐音相結合也是莫扎特表現音樂的一個特點,在演奏時千萬不要急,要沉穩地把每一個音吹清楚來表現美妙的音樂。還有就是華彩樂段是莫扎特協奏曲的閃亮點。一般的樂譜中是沒有華彩樂段樂譜的,所以,一般都是靠演奏者自己來發揮或者創造出一個精彩的樂段來演奏,這也給演奏者充分的想象空間來創造和表現自己的音樂。
三、演奏心得
莫扎特是古典派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時期的器樂曲以主調為主,強調旋律的表現能力,并把功能和聲體系加以完善,同時把音樂體裁加以確立。莫扎特的這首協奏曲前兩個樂章都是奏鳴曲式。它的呈示部、發展部與再現部依次組成。這三大段落循環出現的模式讓音樂有起承轉合的節奏感,就像寫文章一樣,帶給聽眾充實又富有變化的聽覺效果。這首樂曲聲音單純明亮又能表達人的感情色彩。使人充滿樂觀、希望、向上的積極情緒。
1、歌唱性。歌唱性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樂曲本身的旋律性富有歌唱性;二是指樂曲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如置身于大自然一樣的清新、本色和富有變化。這首長笛協奏曲旋律性很強又富有變化,所以不要偏離它所給予的第一樂章莊嚴地快板;第二樂章不太慢的柔板,有浪漫派的惆悵之感;第三樂章回旋曲,主題重復三次,每次都略是裝飾,整個樂曲就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人與自然相互感染,高歌、抒情、訴說、柔和、優美產生感情色彩,形成人與大自然相融合的美妙境界。
2、力度。這首樂曲的強弱對比、漸強漸弱還是明顯的。但這都是在歌唱性的音樂里,在力度的起伏上賦予感情色彩,也就是說隨著樂曲的自然上下的漸強漸弱,除了譜子上的標記以外,更多的強弱變化需要去合理的處理。所以多聽、多感受顯得很重要,音量上的變化要留有余地,要有一定的力度限制。
3、速度。這首樂曲在速度的變化上體現著樂曲的內容。如第一樂章的快板又帶有莊嚴性;第二樂章不太慢的慢板帶有浪漫派的柔和惆悵之感;第三樂章回旋曲又是小步舞曲的速度,有精美的洛可可風味。莫扎特的這首G大調長笛協奏曲在演奏方面有些音需要比其本身的音值要長一些,而有些音則需要短一些。因為長使之對下面的句子有更多的期待;因為短使之對下面的句子有一種新的渴望和需要。這就是在節奏上的一種彈性,對人的注意力是一種吸引,也是調動人情緒的一種手段。但絕不是濫用,而是出于感情表達的需要。
莫扎特的作品(當然包括這首G大調長笛協奏曲)感情真摯、樂觀、明快,體現他對光明幸福的追求與向往,有人用童心未泯來比喻莫扎特的音樂,不論他自己遭遇到什么不幸與不快他總是讓他的音樂充滿歡樂、真摯和天真,他的音樂如陽光般灑滿人間。
![]() |
![]() |
聯系方式 | |||
|
版權所有:河南省音樂家協會 技術支持:中音在線 |